张 弓
事情得从“张弓慢评”的前一篇文章说起。
3月8日,《宁波日报》“张弓慢评”专栏发了一篇评论,题为《“的士大食堂”缘何能“温暖一座城”》。同一天,公众号“张弓慢评”也转发了。文章有一些阅读量和留言评论,主要原因当然是《宁波日报》之前发的那篇通讯感人。
在对文章的跟评和留言中,大多是对的士大食堂老板孙益辉的赞扬,对文章也说了一些赞扬的话,当然其中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两位朋友对文章中的一句话不赞成。
那篇文章在谈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人人手上都有大把大把的钱,社会上却盗贼遍地,贪官横行,互相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感到幸福吗?!”有人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灵魂,那两位朋友则认为,这句话是个“伪命题”,并以古人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为据,认为大家有钱了,社会自然就会文明起来。
将那两位朋友的观点推理一下,就是说,人坏是因为穷,富了自然就好了。
果真是富了就会“自然文明”吗?
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是一个慢慢由穷变富的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让大家吃饱饭是一件大事。现在我们已经全面脱贫了。那么,能否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道德水平也与经济收入同步提升了?了解社会现状的人,谁也不敢下这样的结论。从地域上说,虽然全国总体已经脱离贫困,但各个地方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差距还不小,那么,能否由此得出结论,各地道德水平的差距,也与经济收入的差距相匹配呢?同样,谁也下不了这样的结论。再从个体而言,收入高的与收入低的,道德文明水平也与之相称,那恐怕更不能成立了。经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拣垃圾的老人拾到钱包,会在路边等候失主,而报酬丰厚的贪官,仍在大把大把地非法收钱,逼得我们国家只得“史无前例”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经济收入与道德水准的不同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历代贤者反复提醒人们,道德教育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滕文公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和动物除了形体不同外,人还能够合理地克制天性和欲望。如何克制呢,首先要知道对错,这就需要“教”。朱子讲得更明白: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又强调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浙江省委曾经做过决定:浙江的发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最近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让人民不仅物质上富足,而且精神上富有。这些至理名言和宏伟目标,都是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最高追求。
《管子·牧民》里,确实有这两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但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对此做过改动,把原句中的两处“则”字,改成了“而”,于是就有了现在流行的这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许司马迁当时就敏锐地洞察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才把管仲的“则”改为了“而”。从语法上说,“而”在这里是使动式,使……之的意思。用白话说,即仓廪充足了,要使之懂得礼节,衣食满足了,要使之懂得荣辱。如何使民众懂得礼节和荣辱,那就是教育。
今天对这两句名言含义的领会,似应如此理解:从宏观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微观上说,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解读,更符合千百年历史广泛而曲折的社会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