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近日,这个话题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国内医学学位的复杂性反映在对医学生和医生的要求模糊,过度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反而对于医生治病救人的本质有所忽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葛均波认为,“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3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
很多医学生接受八年培养后仍不会看病,对此普通民众认为,医学教育的巨大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且这种现象也与医生数量不足和工作繁忙等形成鲜明的反差。倘若绝大多数医学生接受八年的培养后,都能做到学以致用,能迅速在诊疗一线担当重任,医生忙碌和患者看病难等现象,就有望得到明显缓解。
医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科技轻临床诊疗能力,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医生工作之后,评职称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证书等现象,则让医生进一步看轻诊疗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首先要在医生培养和医学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转变观念、优化措施,使更多实用性医学人才得到更多尊重、获得更好报酬、职业前景更为广阔,从而让实用性人才脱颖而出。
因毕业后难以独当一面,导致医学毕业生流失严重,也是值得反思的一种现象。“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是热议多年的一个话题。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大量医学生流失也是不争的现实。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丰富的阅历和临床经验,则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关键因素,医生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要立足长远,用“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来规范一生的职业生涯。
医生的待遇问题,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很多人对于医生涨薪的要求较难理解。但医生普遍需要培养八年仍难以胜任工作,医生的培养时间之长、投入的成本之大可见一斑。医生获得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更高报酬,具有十分正当的理由,也应该是大势所趋,民众对此应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医学生培养八年不会看病”是值得多方反思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医学院校、医院,还是医生、普通民众,都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遵循教学规律、让科研型和实用性医学人才保持合理的数量比例,也更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为患者直接提供诊疗,是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