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日前,“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话题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除了北京,上海也有多所大学出现了这一情况。具体到其他地方的个别院校,这种情形更加普遍。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研究生人数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就业平台对名高校、高学历的过度崇拜,导致一些学子削尖脑袋也要挤进著名高等学府,不惜代价也要考研读博。再者,现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今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更高甚至是歧视性的就业门槛,如有的用人单位就明确规定:非名校生免谈、硕士生以下学历者免谈。这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越是名校生、越是高学历者,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
2021年1月,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21年9月,深圳市龙华区公办中小学,面向海内外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约400人。在入围体检的491名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23人,占比86.2%;博士23人,来自北京大学6人、清华大学5人。媒体因此给出了一个结论:博士、研究生争当小学教师。由此,引发的质疑挺大。
事实上,名校和高学历,并非代表高水平和高能力;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名校和高学历,都是“考”来的,其考试成绩难以同工作能力成正比。相反,一些职业院校,是专门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员工的,虽然在学历上低了一点,但却学到了一技之长,因而在就业上少了许多竞争,走的是一条捷径。因此,让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获得平等竞争机会,共享劳动创造和社会发展成果,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招聘单位选人用人的正确路径。
换言之,研究生毕业者数量超过本科生,学历“围城”亟待打破。2021年11月,人社部出台新规,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事业单位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这显然是一种纠偏之举,同时,也为尽早推进高考“两种模式”,即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打下了坚实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