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正文
“春节害怕回家”凝聚社会转型的乡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2-13 10:55:41   稿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凌国华

年关临近,许多人一边开心地盘算回家过年,一边纠结地考虑如何面对亲友盘问。更有人觉得,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实在没脸回家。但无论如何,团聚总是温暖的源泉,包袱重是因为归心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和问卷网对19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觉得过年回家非常重要。而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心里很纠结。42.6%的受访者担心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2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过了小年,春节就满眼在望了。远离故乡在外打拼的人们,纷纷踏上回家的旅途。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甚至摩托车,承载人们回家过年的殷切热望。家里的年货已经备得差不多了,温暖的炉火,厚重的盼望,久违的家乡菜,只等在外打拼的游子回归。

虽然传统节日各有其独特意义,但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回家过年”不只是物理意义上从工作地到家乡间的位移,更是文化意义上对传统文明价值的回望和守护。尤其在时代特色愈加强化的当下,“回家过年”这一传统习俗更承载着以传统家国意识为核心的民族融溶情怀和文明发展密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物质需求是次要的,文化意义上对乡关的回归才是最重要的。

俗称“过年”的春节首先是节日,这个节日身上承载着意蕴厚重的意义,不仅有传统的,更有当下的。虽然留在春节上的传统农耕文明的痕迹,已在岁月剥蚀下呈现不同程度的淡化,但它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却一直渗入到文明发展的血脉中。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春节的关注,早已从物质匮缺年代对以“吃”为主的物质生活的狭隘追求,扩大到从文化层面对传统节日文明的回望、挖掘、传承、发展。而这正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题中之意。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或波澜壮阔,或静水深流,社会经济的重大嬗变,对于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转型时期,“回家过年”不只是简单符号,而是掺杂了五味杂陈,尤其是在城乡发展均衡程度深浅不一的背景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业发展、婚姻家庭以及附着其上的个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层次,都给“过年”话题平添了一丝沉重的况味。

春运火车票万分紧俏,年终奖总是别人的,即便这些都可以忽略,“春节回家综合症”却万万不可无视。“春节回乡攻略”“如何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盘问”等“技术贴”走红,受访者吐槽、媒体关注、专家解读,“春节回家综合症”被翻来覆去折腾。但是,看过很多技术贴,听过很多专家支招,春节回家却依然躲不开亲戚朋友的盘问。而面对年迈父母的期待,以及自身在城市打拼的酸甜苦辣,“年关”确实是一道“关”。社会转型期,城市的光鲜与故乡的凋敝,社会流动的凝滞与社会阶层的固化,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惯性作用下,“春节回家焦虑”某种意义上无疑是对社会转型时期浓郁乡愁痛彻肺腑的切身体验。

春运是一张小小的车票,父母在那头,我在这头。凝聚在春节背后的浓郁乡愁,仍然是对我们心中最柔弱部分的触痛。无论是“事业没起色、春节害怕回家”的游子,还是“偷藏车票留儿子在家过年”的母亲,都无法置身事外。(凌国华)

“春节害怕回家”凝聚社会转型的乡愁

编辑: 沈媛仪
 
“嗑瓜子科长”得病,谁得吃药
·冰川矿泉水,到底清不清
·“五言诗”报告中的越位与缺位
·"一定要生下两个"建议需善意解读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公证员如竞技场上的裁判员,过去只是靠眼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体育裁判之中。
辣评(lp)--稿件模板
    摆正良知和孝道的天平,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一道人生黄花菜。
辣评(lp)--稿件模板
    春节是“情”味最浓的时候,而“法”似乎只是一种冷冰冰的约束性规范,在春节之间谈法律好像有些不合时宜。
观点集粹(gdjc)
支付宝抢红包,别假装扔钱
抢红包只是一场游戏
观点集粹(gdjc)
“站票半价”唯有相互理解才能多些信任
站票半价,有悖商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