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课题,需要用治理之进步去推动,用改革之深化去破解,用理念之升级去引领
这几天,中国沉浸在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的喜讯中。冬奥会花落中国,让历史在我们脚下划出了新的延伸线。如果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集中展示,那么披上冰雪衣装的冬季奥运会,定格的将会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绚烂绽放。
除了民族自豪感外,冬奥会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有人觉得冬奥项目太过小众,无法参与其中;有人担心办冬奥会靡费资金,造成公共财政捉襟见肘。了解一下此次冬奥会的要义,这些担忧应该可以打消。本次冬奥会确立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这其实已经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凭什么让中国举办冬奥会?这需要做好赛事服务,扩大冬季体育项目影响,北京申办报告估算,举办冬奥有望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确保“奥运让人人受益”?这有赖于探索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互动发展、共赢发展之道,破解办赛投入、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场馆利用等焦点问题,为老百姓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其实,申奥本身已经给了我们丰硕收获。比如,申奥唤醒了公众对冬奥项目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比如,京张联合申报让我们发现了“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崇礼之美,让那一方土地迎来了展现美丽、走向更好的契机;再比如,申奥促使北京和张家口进一步明晰了城市定位,为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谁能说这些收获同个人无关?
承办冬奥会,不仅仅是圆满办好赛会,更应通过筹备和举办赛事,带动城市的长远发展。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老北京”们对北京的快速变化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张北京地图,“寿命”充其量就一个多月。如今,务实、节俭办奥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举办冬奥会无论是从体育层面还是从发展层面,都已经被视作同民生幸福息息相关的一件事。要兑现好对国际奥组委和广大民众的冬奥承诺,显然需要政府拿出更多“高招”。
发展出考题,改革做文章。无论是吸引民间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冬奥设施建设,还是探索有效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无论是破解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还是以奥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无论是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等新增长引擎,还是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冬季运动的软文化氛围,方方面面的课题,无不需要用治理之进步去推动,用改革之深化去破解,用理念之升级去引领。
虽然北京在节俭办赛、避免“后奥运效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张家口也坐拥优越自然条件,但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仍有许多棘手挑战有待克服。比如,相较特殊时期用特殊政策制造出来的“APEC蓝”,公众所期待的是发展与生态相容相生的“冬奥蓝”;相较以往首都“虹吸效应”,公众所期待的是张家口不再“唱配角”,而同北京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奥运会被视作城市再造的催化剂,怎样激活其中的化学反应,尤其是让承办冬奥会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绝对是一盘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棋。
从深层次看,举办冬奥会也是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比拼,一场与“过去的自己”的较量。“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拿出更宽广的视野、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举措去做好冬奥筹备工作,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申奥成功贺信中提出的目标,“把2022年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李 斌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3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