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版的前身,是1998年设立的“学苑周刊”中的“观点版”,当时每月1期,以后增加到每周1期。进入新世纪,以强化新闻评论来解读、分析、评判新闻事实,日益成为媒体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顺应这一潮流,2004年底宁波日报改扩版时,将“观点”版更名为“时评”版,由原来的每周1期扩大为每周3期(每期半版),版面也从第12版前移至第4版,后又移至第6版,保持到2015年底。在栏目设置上,将宁波日报的名牌栏目“明州论坛”由第2版移至“时评”版,每期作为头条刊出,重点经营。另设有“新闻观察”、“世事杂论”、“有感而发”、“民声传递”、“一家之言”、“观点碰撞”、“媒体观点”和“漫画”等栏目,适时交错出现。后又增设了“张弓慢评”专栏。近年来,“时评”版每年刊出评论200多篇,漫画50多幅。近年来,“时评”版上刊发过的评论,有40多篇被《人民日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报刊文摘》、《文摘周报》等报刊和一些门户网站转载,共有20多篇获得浙江省新闻奖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
“时评”版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评论多以宁波的“新闻”、“事体”为由头,编辑选稿尽量坚持“两头在内”———本地人写本地事,至少也要一头在内———或作者是本地的,或由头是本地的,或外地的由头与宁波有关联的,尽量少发、不发“两头在外”的稿件。多年来,“时评”版评论的“本土化”程度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大部分是“独家产品”和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有读者亲切地称之为“阿拉宁波人的评论版”。
为了保证评论的“本土化”,宁波日报一直重视作者队伍建设。多年来,通过举办有奖征文培训班和笔会,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著名评论员授课,组织大家相互交流,召开评论作者专题座谈会等办法,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同时鼓励本报新闻记者、新闻编辑写评论。长期来,宁波日报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的作者队伍。这支队伍由新闻工作者、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学校教师、理论工作者等组成,一直保持二十人多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