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司马童文集
别吐槽“讨薪大姐”的职务背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6-12 09:36:28  稿源: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司马童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南宁市江南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陈美杏,20多年来真诚帮助劳动者解决讨薪难题,先后为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近4亿元,与她打过交道的农民工都亲切的称她“讨薪大姐”。(背景新闻:广西“讨薪大姐”20年为农民工追讨4亿拖欠工资)

  一个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的职业头衔,一个众多农民工口中“讨薪大姐”的亲切称呼,百度一下这个“知民度”颇高的特殊称呼,会发现陈美杏的先进事迹,这些年已被诸多媒体屡屡报道。有人说,保障劳动者的应得酬劳,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应尽职责,一再宣传陈美杏“讨薪大姐”的社会美誉,把本职工作搞得像“恩赐”一样,有这个必要么?这种质疑听似客观在理,闻之我却很不以为然。

  的确,肩负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的公职人员,当然应该去管为农民工讨薪的份内之事。但像陈美杏这样,通过多年来的忠于职守、勤于奔波,为广大农民工兄弟撑起一顶依法维权的“保护伞”,进而赢得“讨薪大姐”的由衷赞誉,这又岂是每个同行都轻松可为或唾手可得?换言之,没有兢兢业业的真诚付出,就绝难获此民意昭昭的夸赞好评;没有20年如一日的热忱奉献,偶尔帮农民工讨回几次欠薪,也不可能将“讨薪大姐”的称呼叫响叫实。

  别吐槽“讨薪大姐”的职务背景。有些人一事当前,总想特显理智与清醒地表述“深层思考”,看起来没有人云亦云,也颇具独立见解,但若“为新而新”地刻意求之,其实也露出了不愿实事求是、一味爱钻牛角尖的思维短板。且不说劳动保障监察的这项职能工作并不好干,想要干出亮点、干出名堂就更为不易了。那么,当这条战线上的一位女公务员,专心致志、勤勤恳恳地干出了“讨薪大姐”的美誉,一些人过于求全责备,动辄喜欢拿职务背景来说事,这真的有意思么?

  不必对“讨薪大姐”的职务背景指指点点,还基于这样的一种务实思考:作为一位国家公职人员,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本职与使命,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份内或份外的区别;不过,实话实说,同样面对一项职责、一摊工作,有的人或许就应付了事,有的人未必不存得过且过之思,而像陈美杏那样,真正满腔热情地当成了“一种事业”来对待,并且以其出色的成绩,让政府部门的可亲感和公信力,不断得到提高和提升,这难道不是很多社会公众所殷殷期待的美好一面么?

  现实语境下,捧着一个公务员“金饭碗”的人确凿已不算少,但其中的很多人,为什么总是显得表现平平,更莫说能获得“讨薪大姐”之类的亲切称呼呢?依我之见,这并非人民群众的要求太高,或是吝啬赞誉,而更可能是,有些人的职业志向,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想得多了一些,而对服务群体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则疏于了一边。如此“标线”与“标准”之下,又如何能呈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高超水平与形象?

  给数十年潜心服务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一位公职人员,送上一顶“讨薪大姐”的“民意桂冠”,这不仅仅是对其出色工作的一种精神褒奖,同时也是其他人学有榜样、干有楷模的良好促动。说到底,笔者建议别吐槽“讨薪大姐”的职务背景,更多的还是出于这种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务实推动与引领。

编辑: 郑晓华
 
“新政悬浮”折射“落实梗阻”
“做事先做人”是硬道理,大学搞“倒头”教育只能算是迟到的好事,难度不小不说,效果也值得存疑。
别把机场的贵宾服务等同于“天价服务”,因为这是细分市场的结果。消费需求不同,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各取所需。
到“吃劲岗位”锻炼,对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现在的我”胜出,就能成为机遇的主人。好干部就这样炼成了。
你以为到底了,可能并没有把根挖出来,那说不定下一茬韭菜又会长出来,而被查的官员或许在暗自得意“逃过一劫”。
纪委干部因“分管”而常在河边走,“湿鞋”的风险相当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难免“灯下黑”。
观点集粹(gdjc)
端午节我们要“端起”什么?
网络中国节 由屈原想到端午文化的传承
观点集粹(gdjc)
“偷鸡腿妈妈”,我们应该怎么“医改”?
悲惨的“鸡腿”故事 媒体该怎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