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通过前阶段集中动员部署,纳入第一批主题教育的单位已全面进入理论学习主阵地。要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学思践悟”贯穿始终。
“学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源于我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只有把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学得更深一些、更实一些、更透一些,并做到真懂真知真信,思想认识才不会偏航,才能更好地发挥真理的伟力。
理论学习,最忌讳的是“声势大、表面化”,最不可取的是“装潢门面,走走过场”。对那些规定的必读课目,学过了,不等于学通了;读过了,不等于读懂了;记过了,不等于记住了。必须发扬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学风,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不良现象,从根本上破除“浅尝辄止,学而不深”“零敲碎打,学而不会”“跑偏走样,学而不紧”“散光走神,学而不专”等问题,真正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带着责任学,学出本领、学出担当、学出实效、学出执政为民的新境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哲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理论学习最基本的方法。若只是埋头学习,而不去思索,永远领会不到科学理论的精髓所在,最终还会让自己迷惘不已。同样,若不用心学习,只知道海阔天空、漫无目的地空想,最终也只能落得身心疲惫、收获寥寥。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的同时,应善于联系实际思考,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从内涵本质上去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以往情况看,有的同志搞理论学习,之所以未能入脑入心,没有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和功效,根子就在于“坐而论道,学而不思”“囫囵吞枣,学而不化”。这次主题教育,时间安排紧凑,必读篇目较多,要完成的规定动作也不少,但越是如此,越要重视思考的环节,越要增强思考的自觉,越要提升思考的质量。坚持边学边思、边思边学,注重以学促思、以思促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实践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因此,这次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特别强调,必须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从理论学习中汲取行动力量,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的魅力,才能实现“学用贯通,知行合一”的目标。
有一个问题应当厘清——与过去相比,现在干部的学历普遍提高了,实践能力是不是自然而然提升了?恐怕不能这么乐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推动实践的能力和本领,仍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主题教育中,每个党员干部,要谨防“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以“起而行之”代替“坐而论道”,在服务群众中展现使命担当,自觉成为理论创新的探索者、推动者、实践者,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成果。
“学思践悟”,“悟”是最后一道关。这里所说的“悟”,即感悟、领悟、体悟、觉悟。这种“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化理解,是经过一番“实践”“比较”“反复”之后,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感悟、领悟越深,体悟、觉悟越早,对个人素养提升、对事业进步的作用就越大。学而后思,践而后悟,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理论转化为自己“压箱底”的东西。
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中,有很多理论、理念、观点,是通俗易懂非常接地气的,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新官上任要善于‘瞻前’、注意‘顾后’”,如“懂团结是真智慧,会团结是真本领”,如“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等等。对这些重要的观点和论述,不能简单地理解,而是要把这些论述和观点与中国的发展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用心地去品读、去感悟、去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