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张弓慢评
记者提问,郑亚华说了四个字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3-05-17 13:05:28  稿源: 宁波日报

  张弓 

  郑亚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护理部主任。

  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临床护士,到如今管理1600多名护理人员的“大家长”,最近又被评为浙江省“杰出护理工作者”,经历了整整36年的岁月。宁波日报记者陈敏采访时问她,36年护理生涯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只回答了四个字:“对病人好!”(据《宁波日报》5月10日第二版)

  读到这里,我停顿良久,思绪万千。

  作为医务人员,对病人好,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对病人好”,那就不配从事医务工作。

  对病人好,又是最高的要求。这里的好,不仅是服务态度要好,技术水准要高,医德也必须高尚。

  在这篇千余字的通讯里,陈敏向读者讲了几个郑亚华“对病人好”的故事。

  1985年,郑亚华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实习。上班第一天,她注意到病房里的一名胃癌患者,因为已到终末期,经常痛得将整个身体蜷缩成一团,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从那时起,17岁的郑亚华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对病人好,因为病人太可怜了。

  2005年冬天,郑亚华担任呼吸科护士长。一天,120送来了一名40多岁的流浪汉。患者肺部严重感染,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面对苏醒过来的病人,郑亚华第一时间给他买来了一碗面。在她的带领下,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纷纷伸手帮助照顾这名流浪汉。流浪汉出院那天,郑亚华不仅从家里拿来了丈夫的毛衣、羽绒服,还组织了一次捐款,让病人有了回家的路费。

  根据郑亚华的一贯为人,36年的经历,感人的故事应该有“一箩筐”。可能是因为报纸版面有限,就讲了两三个故事,连我都觉得不解渴,希望以后找机会继续讲——现在的医疗界,包括整个社会,太需要对这样“对人好”的人和事给予激励了。

  郑亚华“对病人好”的事迹,首先应该学习的,当然是同行。对照郑亚华,我们做得怎么样?为什么不能做到像她那样?当然,有不少医生护士,对待病人尽心尽力,治愈了他们的疾病,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一些医务人员,离“对病人好”还有距离,有的甚至差得很远。要想知道差距在哪里,很简单,听听病人及家属的经常性吐糟,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除了医务人员,其他各个行业,也应该把“对服务对象好”,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追求目标。

  比如,商场的服务人员,就要对顾客好。不仅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更重要的是保证提供的商品货真价实,最起码没有假冒伪劣。

  比如,社区的物业公司,就要对业主好。不仅能够保证小区的清洁和安全,还要把业主当作自己的家人,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

  比如,学校的老师,就要对学生好。不仅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而且立德树人,让他们健康成长,至少不能把他们往邪路上带。

  比如,新闻工作者,就要对读者好。不仅能够及时提供丰富真实的信息,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情中认清是非、辨清方向。

  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就要对人民好。不仅要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还能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

  比如,我自己。我是一名退休的新闻工作者,有点评论写作的爱好,也要向郑亚华学习,努力从读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写点有用的东西,特别不要说空话、套话,浪费社会资源和读者的时间。

  ……

  如果各行各业、各种组织机构,都能像郑亚华那样,时时处处“对病人(服务对象)好”,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好了,而且会越来越好。

  我的想法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有理想总比没理想好,万一实现了呢。

编辑:郑晓华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