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远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意识到了夜经济的价值。上海要建设“24小时城市”,杭州推出“四夜”(夜演夜游夜娱夜购)活动……2020年,《宁波市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今年2月,《“双促双旺”促消费稳增长实施方案》出台,提出“打造城市夜生活综合体”。促进夜经济,措施不可谓不多,那么,现在宁波夜经济状况如何?
总体感觉还是有点“冷”。近日,《宁波,有一种“冷”,能令局外人发慌》微信公众号文章,引起不少人共鸣。帖文作者端午节在宁波免费坐地铁,发现乘客稀少;儿童公园是一大换乘站,站内钢琴演奏少人听。照理说,宁波地铁已开通5条线,有助于吸引夜生活客流,7月前还实行了免费举措,但客流量强度仍未达到国家发改委要求的0.7(每天每公里的客流量应在0.7万人次),只有0.58,在全国前19名的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市夜生活的“冷”。帖文作者觉得“宁波汽车、人很多”,路上车多得要命,但商业区人并不多。夜间更是如此,商家“开门太少,熄灯太早”。以笔者体验,深有同感。原先热闹非凡的城隍庙,端午期间有几天民俗活动与美食展示,但人气并不旺;夜间乘公交车,乘客寥寥。不少网友认为,宁波缺少烟火气,感叹夜生活几乎等于“零”。
《宁波市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1年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夜间经济地标商圈5个、特色街区10个、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40个;重点发展夜间购物、美食、娱乐、旅游、文化、体育等六大消费领域;实施“听天一夜曲、游明州夜景”等九大工程;特定时间内试点开设“外摆摊”等。规划很美好,但实现目标还有差距。
宁波夜间经济难以“热”起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地域文化性格。宁波人喜静不喜动,闲暇时间喜欢在家中琢磨生意、读书、辅导孩子,这既是优点也是不足,与淄博人和爱玩“村BA”“村超”的贵州人相比,欠缺激情与热血。多年前,有人看了老外滩后调侃,“宁波人晚上都躲在家里数钞票”。因这种性格,宁波在诸如端午赛龙舟、元宵赏花灯等节庆时也不那么热闹。二是消费娱乐业不发达,步行街、美食街少且不热闹。宁波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名气相对小,难以留住过夜客。晚十点以后的宁波与杭州乃至重庆比,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三是人口基数小,尤其是大学数量少,缺乏消费欲望与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四是作为“包邮区”之一,宁波网购、外卖及快递业发达,导致不少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服务,再加上私家车普及,而夜间消费场所停车难,许多人不敢自驾出行。
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发达与否,既影响城市的形象及美誉度,也体现城市的活力及烟火气。而烟火气来自于“地气”,是一座城市的利民“温度”、包容度、便利度的标识,应予以高度重视。“阳春白雪自然冷,下里巴人热闹多”。毕竟,大部分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多是“下里巴人”的,更多更好适应他们的需要,才更能体现城市的“幸福宜居”。
有人去长沙,发现晚上十一二点,不少店铺仍灯火通明;笔者曾去过重庆洪崖洞与福州达明路美食一条街,到了凌晨,仍人山人海。宁波应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像淄博发展烧烤产业、贵州策划“村BA”那样,多部门参与,构建全产业链,合力让“烟火气”浓起来、热上去。同时,应对导致夜经济“冷”的多方面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既治标也治本。期盼宁波夜经济健康发展,让烟火气多些、美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