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大家记得‘圆’‘紧’二字诀,把布龙舞起来……好!不错!”7月11日,在奉化区条宅村,一群身着红色T恤的大学生在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传承人陈亮亮的指导下学习舞龙。这群舞龙的大学生,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红守艺”实践小分队。他们暑假来到条宅村,追寻奉化布龙800多年来的传统遗韵。
(7月14日《现代金报》)
奉化布龙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从前,人们在喜庆日子里,以舞龙舞狮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平安吉祥,每逢佳节或集会,民间都以舞龙舞狮前来助兴,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并一直流传至今。
大学生在暑假期间,跟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奉化布龙的舞龙技艺,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扩大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除了接触奉化布龙之外,大学生们还有更大的收获。他们通过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总结出奉化布龙的发展主要存在“传承教育开展不平衡”“文创产业建设不完善”等难点,在和指导老师分析、讨论后,同学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对策,并拍摄奉化布龙的讲解素材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和推广。取得这样的调研结果,对于进一步挖掘奉化布龙传承的文化内涵,引导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传承保护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对非遗项目来说,推广使用是最好的传承。的确,通过观非遗、学非遗、品非遗,及时播撒“文化印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对非遗的热爱,加速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让奉化布龙产生由少数传承人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根本性变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年轻人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年,浙江工商职院类似这样深入各乡镇街道和文博场馆调研非遗、学习非遗、传播非遗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有8个,参与学生120名。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具有样板意义,值得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