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名
这个暑期,抢门票拼手速、入口处排长队、展厅里人挤人,成为各地博物馆的“标配”景象。随着博物馆异常火爆,人工讲解员也出现“一人难求”现象。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节假日的付费讲解需提前一周才能预订到,现场志愿讲解员提供的3个时段6至8场免费讲解,远远不能满足海量游客的需求。(8月23日《浙江日报》)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是一件件实物,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为了更好地参观博物馆,避免观光赏景式的浅尝辄止,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更好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接受教育,不少游客愿意听一听讲解员的讲解。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契合了人们的“胃口”,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常去之地。然而,由于博物馆是文化性事业单位,每年招聘人数相对不多,博物馆讲解员数量严重不足。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游客旺盛的需求,一边是博物馆人员供给不足,衍生出讲解员一人难求现象,且越来越突出。
“博物馆讲解一人难求”,难以满足游客听讲解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拉低了游客观展体验。此外,博物馆提供的官方讲解匮乏,一些个人或社会机构“瞄准商机”趁虚而入。然而,这些民间讲解员收费贵不说,由于大多缺乏正规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对历史文物和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讲解常常胡编乱造,以致讲解内容很多时候“驴唇不对马嘴”。特别是有的人为了吸引观众,故意在解说中掺杂未经考究的“生动故事”——但凡是块奇石,就是女娲补天时降下来的神通;只要涉及到河流,就与河妖和宝塔有关。如此信口开河,很容易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误导。
疏解“博物馆讲解一人难求”,博物馆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要因时制宜,特别是根据游客需求和本部门实际,保持讲解员数量的合理增加。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技术手段。有的博物馆导览器内置定位系统,无需烦琐操作即可根据游客“移步异讲”,有的推出“云”观展,游客只要扫一扫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讲解员录制的高清解说视频,有的推出智能讲解机器人,并且不断对其输入新的讲解内容,保证讲解的正确性和趣味性。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索。
疏解“博物馆讲解一人难求”,还需要发挥社会的力量。应该看到,非馆方讲解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讲解服务的不足,而且他们之中也不乏讲解高手,对此不能“一刀切”禁止,而是应该严格管理、有效利用。上海试点持证导游进入博物馆带团讲解,讲解者只要持有导游证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讲解资质证,就可以带团进入博物馆参观讲解。如此适当提高讲解的准入门槛,既有效防止了信口开河的“野生讲解团”,也一定程度增加了靠谱讲解员的供给,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游览需求,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博物馆热”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好现象。这一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需求应该珍视,也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回应这份热情,呵护这种向往。开动脑筋、相向而行,合力疏解“博物馆讲解一人难求”,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奔赴”,就能更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