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随着年轻人对“云算命”的热衷,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从事此类业务的商家,他们假借“算命先生”“国学讲堂”“心理咨询”“测运势”等名号,以网站、App、公众号甚至朋友圈为媒介吸引用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商家多是借此骗取钱财,然而,落入此圈套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上钩”不止一次,落入更深的套路而难以自拔。(9月12日《法治日报》)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看相算命、互联网占卜也随之流行开来。比如一些本来在街头巷尾摆摊忽悠老太太的“算命先生”、江湖术士摇身一变成了网络主播。像给人文天价“转运眉”、以“水逆”为代表的占星术语火爆一时……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看相算命、“转运眉”算是“国产货”,而塔罗牌、占星术、供养“古曼童”等则是“舶来品”。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但一些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倒借助网络的便捷得以更快地传播,这并非网络的错,而是因为还有不少人仍然深受迷信思想的毒害,而监管的缺失又助长了网络迷信活动。
“网络算命”方式多种多样,收费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半小时咨询收费高达上万元。此外,还有价格不菲的所谓“消灾物品”,其定价也远超市场同类产品。一些平台、个人还以此为噱头引流,打造小有名气的“网红”。
“网络算命”不仅是一种迷信行为,严重者还可能涉嫌诈骗等犯罪。“网络算命”本身也涉嫌违法违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邪教、会道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也规定,禁止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
对“线上算命”,亟待加强“线上监管”。对此,一方面网络平台要负起平台管理责任,及时识别网络占卜等迷信活动的伪装,加大防范力度,避免平台变成“算命大师们”实施诈骗的工具,阻断封建迷信传播行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能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力度打击网络迷信诈骗现象,对于打着算命幌子实施网络诈骗的不法活动,更要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法律责任,才能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网络算命”形成更有效打击。另外,还需要加大“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丰富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铲除迷信滋生的土壤。网民要增强防范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才能避免被“网络算命”收割了“韭菜”。
“网络算命”已成网络顽疾,别让“网络算命”继续“长命”下去,别让网络成了“网络算命”“算命先生”的“收割场”。网络世界海纳百川,但对“网络算命”也要“零包容”。只有加强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大对封建迷信活动的惩治,“网络算命”最终才可能彻底根除。对“云算命”“线上算命”要形成各方合力治理,合力掐断“命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