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7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要求。《通知》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9月13日央广网)
按照新规,大型演出活动将采取“强实名制”,观众购票和入场,都要核验身份证件,且必须票证一致,方能进场观看演出。而且,新规明确公开销售门票比例要超过85%,其余15%的门票,应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可见,此举是为了防范“黄牛”倒票,完善门票的销售和使用规则,并实施阶梯制退票机制,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演出市场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强劲复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各方面数据喜人,成为消费经济复苏的一面旗帜。综合统计数据显示,前八个月的观众人数达到近1亿人次,演出票房收入超过270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实现数倍增长幅度,成绩相当亮眼。但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了,诸如门票秒空、“黄牛”高价倒票、“天价”代抢、柱子票等,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引起观众与舆论的强烈批评。
此前,为了解决门票倒卖问题,部分地方试点实施了“强实名制”,效果较为显著,却又衍生出了不能退票的新问题,诱发观众的不满。因此,新规明确要建立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这样就可以根据演出截至时间,厘定退票收费比例,从而既保障了观众的退票权利,又能够提高“黄牛”的倒票成本,进一步压缩倒票牟利空间。
需要看到的是,之前有业内人士透露,“黄牛”所拿到的内部票,很多都是主办方、票务平台为了提高售票利润,故意以员工票、VIP票等名义放出来的票源,这也是“黄牛票”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新规明确公开售票比例,并将内部票也纳入“强实名制”管理,就是为了堵住灰色倒票路径,同时还采取了强化信用监管,将存在非法倒票行为的主办方、票务平台纳入失信主体,以提高违规成本。
同时还要注意,“强实名制”的落实,会加重入场验票负担,对于大型演出活动来讲,由于观众人数太多,现场验票效率过低的话,就会造成拥堵,容易诱发安全事故,之前西安某演唱会就发生了类似情况。因此,各地在实施“强实名制”时,一定要强化工作细节,明确要做好验票演练,增加智能验票设施,提高验票效率,做好安保工作,防止发生拥堵、闯入等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