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部分家长找到了学习机作为“鸡娃”新方式,一台学习机内可包含上千节全学科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全科覆盖,学生可自行选择学习。如此“培训”之下,提供课程内容的学习机生产商违规吗?(9月17日中新经纬)
实事求是说,提供课程内容的学习机生产商并没什么违规。毕竟,违规培训的前提是符合“培训”的定义,其中须包括学生与老师的直接交互,“学习机”只能理解为产品性质。只是,当“学习机”在市场上盛行,也要引起相关职能部门警惕,防止热过火。
从学习机本身看,由于学习机内的课程为统一录制。如果学习机品牌都按照追求高分数的思路去经营,为了应试、升学而进行知识点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多样化学习、根据兴趣爱好学习,不利于学生多元长期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
目前,以学习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教育智能硬件赛道风头正盛。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与用户洞察报告》显示,中国消费级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9亿元升至2022年的431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498亿元。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蛋糕,一边是“双减”对培训机构空间的压缩,很难想象一些培训机构不会在另辟蹊径时,盯上“学习机”赛道。事实上,目前,好未来旗下学而思推出了学习机(学习平板),猿辅导推出了小猿学练机,作业帮也推出了学习机,其中内置的课程源自作业帮直播课,在学习机内以录播课形式呈现。在此情况下,一旦相关职能部门稍有打盹,“学习机”就很可能异化为培训机构的“隐形机”。
近年来,为落实“双减”政策为家长减负,推动素质教育适应时代多元化发展需求,相关职能部门下了很大力气,也做了很多艰巨而具体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此时,一些工作还得继续推进,一些成效还需要继续巩固,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诸如“学习机”在内可能影响良性教育生态建立的产品,不仅要做到明察秋毫,还应在意识到一些负面可能后,拿出切实的应对措施,比如从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对“学习机”实施全链条规范监管,做到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