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不搞仪式、没有合影、不再集中发放……今年,河南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呵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洛阳各级工会共筹措助学资金1653.38万元,“悄悄”发放给7136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9月17日《工人日报》)
既做到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认定和及时帮扶,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一些单位和高校,显然破解了这一难题。此前据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依托校园卡消费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群体,给他们卡里“悄悄打钱”,只用短信通知受助学生本人,让贫困生“暖胃更暖心”。特别是,今年秋季开学后,河南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共筹措助学资金1653.38万元,“悄悄”发放给7136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和尊严。
然而,相比之下,此前一些单位和高校,在评定贫困生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痛说贫困家史,是过去一些高校惯用的做法。但这种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的方式,在校内外也饱受诟病。有网友认为,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太不人性,侵犯了贫困生的隐私权。特别是,一些单位在发放助学金过程中,不仅举办声势浩大的捐资仪式,组织学生集中发放助学金,而且与受助学生合影留念,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受助学生也被集体曝光。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高校一名女生因演讲的内容不够“困苦”,得票不多,回宿舍后哭得一塌糊涂;有的贫困生认为如此“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有损人格尊严,不得不放弃了申请。事实上,尽管贫困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们更需要与人平等、被人关爱、受人尊重等情感抚慰。当申请助学金,需要以牺牲家庭隐私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时,一些贫困生宁可选择将贫困封尘起来,将诉求深藏于心底。这也使贫困生认定及助学金发放失去了公平性。
基于此,2018年11月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同时,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发布第7号预警,发放资助物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不能大规模集中发放明显将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别开的物品,建议采用发放校内超市代金券等既隐性又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资助方式。
可见,助学“静音模式”,实为学生隐私“保护模式”,使贫困生认定及助学金发放制度更有人性,让贫困生更有尊严。这此基础上,为使助学金制度更科学、合理,学校同地方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贫困生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同时,有必要适当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机构,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劳动力质量及贫困生日常消费状况等方面,以数据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手段和考核方法,终结“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之类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