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有家长花1980元给孩子测天赋,只为找到培养“捷径”。在一些电商平台,检测业务每单价格400元到1万元不等,内容包含语言、音乐、逻辑思维、肢体运动、视觉空间、人际社交、自然探索、自我察觉8大类40项天赋能力检测。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9月25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天赋基因检测一直在市场上暗流涌动。基因检测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走近普通大众。在“基因检测可以预测疾病”“基因检测可以发现孩子天赋”等“盛名”之下,不少机构纷纷推出相关服务。不少家长花费不菲,通过唾沫测“天赋”等方式,购买私人定制的培养方案。在“双十一”,有机构将基因检测套餐加入低折扣活动中,出现抢购现象,天赋基因检测的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首先要看到,基因检测属于前沿科技项目,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前很多疾病可以在基因上找到病因,通过基因筛查,能够避免一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出生,正因如此,基因检测在优生优育方面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此外,不少常见的慢性病,也可以在基因上找到根源,并通过基因干预加以预防、诊断、治疗。基因检测的医学开发价值巨大,并且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
然而,基因检测若用于预测“智商”“天赋”“潜能”等,就用错了地方,属于技术滥用。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任何科学技术,都需要具备有一说一的严谨性,切忌“也许”“大概”等用语,更不应该进行猜想或预测,这是算命先生才干的事。更何况,“也许”“大概”之后的预测内容,无非是毫无依据的随意判断而已。当前的天赋基因检测结论,都出于一种猜想,属于随意下判断,把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作必然性,这些做法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谁把检测结果当真,谁就可能反受这个“高科技陷阱”的误导。
天赋基因检测之所以大行其道,与基因检测属于新兴项目,还缺乏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有关。当务之急,是在医疗系统内部以统一的标准,明确基因检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这项技术,什么情况下运用属于技术滥用或超适应症诊疗。更要看到,既然医疗机构都不能随便做基因检测,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若从事基因检测,更应得到严管与重罚。
因此,整治天赋基因检测乱象,应先给基因检测建章立制,进而彻底消除这方面的模糊空间,让浑水摸鱼没有空间。然后再用严格的执法和系统内追责,给予违规操作者以相应处罚,如此才能让相关人员恪守基因检测的技术和规则边界,不敢再打着幌子炒作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