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成
“嗡嗡……”手机发出震动声,切菜的声音暂停了几秒,厨房里只剩下煮锅的咕嘟咕嘟声。很快,菜刀和砧板的碰撞声重新响起,可没过一会儿,第二次震动声响起,切菜声再次中断……温晴偷偷望去,只见母亲把菜刀放到砧板上,双手快速地在围裙上蹭了蹭,然后捧起手机。温晴只能看到母亲的背影,其右手胳膊在小频率晃动着,她猜想母亲的脸上一定挂着笑容,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留言。(9月26日《法治日报》)
提及网瘾,想必每个人都不会陌生。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瘾曾经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很多家长感到十分不安。不曾想,如今又呈现老龄化趋势。
出现网瘾老龄化,到底是社会老龄化与互联网普及叠加的产物,对此不必惊讶,但却不能不引起重视。首先,应该看到,诸如报道中的老人,并非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
其次,不少老人除了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还涉及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等等。这在互联网内容存在不少乱象的当下,对于一些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能力的老人,就很容易被“套路”。比如,购买一些用处不大的“便宜货”、保健品;再如,追假明星和网红,被骗钱骗感情。
必要说的是,网瘾老龄化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群体的社交困境。当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老人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此外,还有一些老年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而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虚。《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指出,一些老年人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
网络世界,无奇不有。老年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诚然能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和与社会脱节焦虑,进而增强安全感。只可惜,这种安全感到底是虚幻的,并不利于老年群体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当务之急,还是落实平台监管责任,像保护未成年人上网那样,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比如,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问题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认知度,确保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
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续的社交模式。作为老人子女,更要意识到网瘾老龄化有其自身的“功劳”,从而尽量减少老人独居情形,或者尽量抛却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常回家看看”,多跟老人交流沟通,聆听他们的心跳,不断满足他们的心理情感需求,把老人社交困境化解在家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