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这个中秋节,各地文创月饼竞相上市,一时间“百月争艳”。安阳殷墟大秀青铜器,将亚长牛尊、殷墟玉龙、妇好鸮尊、饕餮兽面纹、甲骨文“福”字等元素融入月饼产品中,推出了款式不同的文创月饼,高颜值还摆着文艺范,火速“出圈”。在西安,印有西安大雁塔样式的月饼、西安博物院与文创品牌“博物馆奇妙物”的联名款月饼礼盒,也是火的一塌糊涂……
把文物元素融入月饼,让传统佳节有更有文化味儿。殷墟景区的中秋月饼文创礼盒,以珍藏国宝文物为灵感,以承载中华文明的甲骨文为底蕴,让赏月吃饼更富有文化厚重。月饼造型表达的文物元素,蕴含“福满中秋”“玉龙呈祥”“鸮尊寄思”等中秋节主题,再融进杨枝甘露、蜜桃乌龙、燕麦拿铁等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口味,使文化与市场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文创月饼要出彩,“文”是核心、“创”是灵魂。“中秋节”是文化,月饼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创月饼更是满满文化范儿。文化与经济具有天然联系,往往呈现一体两面,相互无法分割。也就是说,世上从来就没有纯粹的经济,更没有孤立的文化,二者总是相伴相生,相互捧场。糕点师做月饼,是一个经济行为,但卖点却落在了文化上。经济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才让这世界更有精神灵性。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怎样保护,恐怕不是像祖传宝贝一样供起来,深藏不露,更不能弄得人人敬而远之。最好的保护方式是适度利用,而用的方式就是让文物活化,走进生活,会发声、会讲故事。文化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是从理念到理念能够完成的,都需要实物载体做支撑。丰富多彩的文创月饼,借着经济的骨架,融进文化的灵魂,合为一体,亲近社会生活,在客观上就实现了文化传承。
各种文物,历史遗存,风景名胜,非遗文化,都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结晶。把其价值体现出来,当然要靠文本解读,这是主渠道。但光靠文本解读,历史非遗和今天的“文存”,也无法活起来。文物文化的延伸价值,就是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文物文化自然也会跟随着走进人的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血脉,这样才算活化,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月饼借助文创出“出圈”,让人们把文化“吃”进肚里,长进思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品尝殷墟文创月饼,就等于接受来自3300年前的中秋祝福。以文创的形式呈现,以月寄情,以味达意,让历史和现代呼应交融,这才是那些老古董应有的“活”法。
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仅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陈列展览体系,还要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活动。无论是即时消费型的创意产品,还是能摆在家里的实用性产品,都需要新颖别致,能够激发好奇观感,真正有“旧用”,不断创“新用”,才能够文名广播、创品远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