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久前,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特别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干事创业首先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所谓政绩,就是为政的成绩、干事的业绩。考核选拔干部,理当以政绩为主要依据。真实客观的政绩,是干部的品德、知识、能力、作风等的综合反映。一般情况下,干部的“能”和“绩”基本相应,并成正比。透过政绩看干部,容易发现优秀人才。
如果离开政绩看素质,就有可能把“高学历、低效率”“品行好、能力弱”的干部提拔上来。其结果,就会贻误事业。更为重要的是,以政绩论干部,有利于克服和纠正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真实客观的政绩最有说服力,能为群众所公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现象就会受到遏制。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不要看政绩,而是如何正确认识政绩的问题。坚持“注重政绩”的原则,对于创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有积极意义。以政绩论英雄,被提拔者,一定是政绩突出的人。然而,政绩突出者,未必都会被提拔,因为班子建设还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考量。
当前,“快出政绩、多出政绩”成为不少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当然,如果出于多做贡献、造福于民的愿望,这是好事。但是,不顾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一门心思谋求快出政绩,就是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求快出政绩,有的干部只注重抓那些显性的、容易的工作,忽视抓那些可能出隐性和长期政绩的工作。
比如,有的干部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是最大政绩,与之相比,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等无足轻重;有的觉得,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才能增光添彩,因而不管需要不需要,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献礼工程”;有的不是脚踏实地创政绩,而是想方设法“吹”政绩,心思和精力没有放在真抓实干上,而是用到“包装打扮”上。这样做,出的是“假政绩”,留下不少隐患。
政绩观扭曲,根本原因是党性不纯。那些虚假政绩,不是造福,而是添乱;不是功德,而是包袱。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理想宗旨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脚踏实地干事情。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除了依靠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组织的引导与管理至关重要。应依靠群众来监督干部。谁在埋头苦干创造真政绩,谁在华而不实搞假政绩,老百姓看得最清楚。应完善考核方法。考察干部政绩,应该注意“三个区别”,即区别本人政绩与他人政绩的关系,防止“薛仁贵打头阵,张士贵抢头功”;区别已显政绩与未显政绩的关系,鼓励“功成不必在我”;区别寅吃卯粮所得政绩与稳扎稳打取得政绩的关系,让投机取巧的人无缝可钻。应严肃问责追责制度。对那些热衷于乱作为、搞假政绩的人必须盯住不放,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提高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