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从爱逛B1层到人手一件冲锋衣……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为能够愉悦自己的美好东西埋单。年轻人的消费观也从“物有所值”向“付有所值”转变,新型消费形态随之兴起。近段时间,一种“更适合年轻人的存钱方式”火了——手头宽裕的时候,根据喜好和需求,在各团购平台囤奶茶券、餐饮券、酒店券、门票券等,需要用券的时候直接享优惠,手头紧的时候就退券回款。(12月3日《宁波日报》)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该薅羊毛照样薅,性价比拉满的地摊货也能穿出高级感。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不囤货改囤券,恰恰是“抠男抠女”理性而又前卫的一种新式消费观。
余额宝曾经发布的数据显示,“95后”攒钱金额较前一年增长38%,而其他群体为4.6%,“95后”攒钱金额同比增速是其他群体的8倍,“月月有余钱”成为“95后”的攒钱特征。
赚钱不容易,工作又太过辛苦,既不能亏待自己,抠抠搜搜,又要省吃俭用,捂紧钱包,看起来似乎矛盾。那么,换种方式消费,囤券无疑是让钱换了一种方式陪在自己身边。
相比囤货,囤券的优越性在于,一是部分平台支持“花呗”“信用卡”“月付”等支付方式付款,这就让囤券更像是一场无需本钱的“投资”;二是券可分次使用,用不完可以随时全额退,过期退,不会浪费,比囤货消费要理性得多。
囤券,一种精打细算的数字囤积,属于预支消费,先花钱,后享受。换句话说,是一种相当聪明的理财方式。囤券者得到了经济实惠的商品服务,经营者有效地回笼了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市场消费。这样的消费,相比“双11”期间疯狂囤货,是经过了一定的“囤积期”冷静思考之后的才出现的较为理性的消费行为。
当然,凡事总归有两面性。如果合理囤券、理性使用,确实能够让消费者得到应有的实惠和便利。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过度囤券甚至囤券成瘾,就会不可避免地可造成资源的浪费,白白占用了商家的库存和服务,扭曲市场运转的正常秩序。
别看不少优惠券、团购券价格低到了原价的六折、五折甚至更低,为了贪图便宜而囤券购买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费。有些货,由于囤券购买的人太多以至于卖到脱销,你要不自认倒霉,要不只能换货。要是换货的话,有时候需要苦苦地长时间等待,白白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
虽然说囤券既能随时消费又可以全额退、过期退,但也要看到蕴含在里面的风险。不良商家的虚假夸大宣传、有些商品货不对板,往往让消费者伤得不轻。更有甚者,满心喜欢囤券后却遭遇商家人去楼空、平台停运等意外情况,不知道找谁去维权,囤券就得不偿失了。对此,一定要高度树立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范预案,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