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先后读到三则报道,新闻都发生在海曙区。
据11月13日《宁波晚报》报道,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联南花园有个地下车库,20多年来,被隔成了96个储物间,里面杂物成堆,地面污水横流,墙体破败不堪,霉味浓重,老鼠、蚊蝇成了“常客”。
居民反映强烈,一是受不了那种脏乱差,二是一边是“停车难”,一边是车库空置。去年,借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小区成立了地下车库整改自治小组,克难治乱,终于让它“起死回生”,焕然一新:共设置了52个汽车停车位,19个自行车车棚,完善了管理制度,基本满足了相关业主的不同需求,也部分缓解了地面“停车难”。
据11月21日《宁波日报》报道,海曙区白云街道宝善社区,有居民2822户、私家车2000多辆,停车位却只有1100多个。其中,有19幢无物业零星房屋基本没有停车位,居民停车长期面临“基本靠抢”“夜间无处停”的窘境,怨声不断,纠纷多发。
从今年5月起,白云街道和社区通过拆除违法建筑,整合利用边角空地、待建地块等方式,新增4处临时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位120余个。同时,组建“宝善社区零星房屋停车管理专班”,一次次交流沟通,让各写字楼、办公大楼对居民错时开放700个停车位,极大地缓解了居民“停车难”。
据12月6日《浙江日报》报道,海曙区高桥镇的藕缆桥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拥有户籍人口千余人,高峰时段流动人口却有近3.5万人。村内民居、厂房、公寓、商铺杂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问题比比皆是,乱停车则最显著。全村约有1500辆汽车,“村里的路堵成一锅粥是常态”,300多米长的藕缆桥东路,过夜的车超过600辆,被村民吐槽“乱糟糟”,投诉更是接二连三。
今年8月,藕缆桥村成立了区域共治委员会,并专门设立了公寓楼、企业、商铺、道路、村庄5个区块功能型党支部,引入专业的物业服务公司,经过实地调研,从停车收费切入,改造提升全村基础设施,重构交通体系,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成功“治愈”了停车乱象。
什么是基层治理?怎么才能做好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要义和着力点是什么?如果专业解释,难免“词费又滔滔”,老百姓还不一定理解和接受。看了上面三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我想,应该不难明白,基层治理的要义和着力点,就是为群众解决难题、做好服务。
现如今,停车难、加装电梯难、老人用餐难,是普遍现象。一些老旧小区,由于“胎里毛病”,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难”让居民烦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每每怨声载道。至于像藕缆桥村那样的城中村,产业快速发展,“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日趋严重,“停车难”“停车乱”更是成了大家的心头病、大难题,一提起来,无不唉声叹气、骂声连连。
停车难,早已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成了社会问题、民生大事。不光在城市社区和城中村,就是在农村,“停车难”也日益突出。破解“停车难”,无疑是基层治理的急迫课题。试想一下,如果一边是居(村)民被“停车难”长期困扰,一边是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无动于衷,那么,主题教育搞得再热火,党员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再多,在群众看来也不过是走过场、搞形式,基层治理也不过是基层“不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在海曙区三个治理“停车难”的案例中,能看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能看到党群干群同心协力。像联南花园,党员骨干、业委会党支部和热心居民积极推动和参与车库改造;像宝善社区组建专班,推动机关社区干部、属地派出所干警、基层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下沉一线,摸清了停车需求;像藕缆桥村,镇里的联村干部和村班子成立了区域共治委员会。基层组织敢于担当,党员干部挺身而入,推动和激活了居(村)民自治,基层“微治理”自然就动起来了。
矛盾、难题,是基层治理永远躲不过去的关键词,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海曙区的三则“微治理”案例表明,群众有急难愁盼,不能只是纸上写写、会上讲讲、嘴上说说,甚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下基层也不能为下而下,转转看看、说道几句就打道回府。基层治理要让群众受益、叫好,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得奔着矛盾去、围着问题转,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难题、做好服务。树牢了这样的理念,基层治理中遇到再难开的“锁”,也一定能找到那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