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上月底,我的评论文章《“看起来”与“实际上”的绕口令》,在《宁波日报》和微信公众号“张弓慢评”上发表后,几位朋友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很正常。署名评论本来就是个人意见,完全可以讨论。其中一位“老评论”还建议,此种现象很常见,可以做个“系列”。今天就响应一下这个提议,不知能否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的确,“看起来”与“实际上”的错位现象,工作上有、生活中也有,单位里有、家庭中亦有,由此带来的不休争论,影响工作和生活。网上出现的各执一端的争吵,不少因错位而起。所以,分析造成错位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很有必要。
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认知面的问题。对一个人一件事认知不全面,得出的结论就会失之偏颇。上小学时读过一篇课文叫《瞎子摸象》。同一头象,有的只摸到头部,就认为象就是头部的样子,有的只摸到腿,就以为象就是腿部的样子……工作上、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比摸象更复杂,只了解一鳞半爪,就匆匆下结论,不出错那是偶然的。
第二个原因,是思想方法不对。科学的思想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看人论事,不愿意做调查研究、细致考察,而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描述硬币,只说一面,不说另一面;概括一片森林,看到几棵树就下结论。发生错位,也难以避免。
第三个原因,是角度或者情感有问题。这类人,有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有条件获取所需资料,但其选择依然不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是坚持从个人角度或者利益出发,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利的,就肯定;反之则否定,即使有充足的事实摆在面前,他还是看不见,不认可。
如果“看起来”与“实际上”的错位,主要由上述三类原因造成,解决的途径也得有三种。
因为认知面不充分而出现的错位,比较好解决,只要社会能够提供足够详细的信息,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看起来”与“实际上”的绕口令》一文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演讲时举例所说,我们的轻工业大量转移到了东南亚、印度,看起来是负面的事,但实际上恰恰是好事,以前中国出口的70%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最近10年我们出口的90%是机电、电子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轻工产品只占7%左右,这正是我们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他说的有事实有数据,不是成见很深的人,看了这些信息,相关疑虑自然会烟消云散。
对那些看人论事偏执喜欢走极端的人来说,解决起来难度大一点。因为喜欢走极端的人,往往比较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但是总体上,其错位还是属于认识问题,只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假以时日,也能达成共识。
最难办的是第三种人,他们站的角度本来就是偏的,其中有现实的原因,可能还有历史积淀、利益纠葛,成因并非一时一事,改变起来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有的只能在强大的事实面前才有转机。
综合起来说,解决错位的三种情况,有效的途径其实只是两个字:一是说,二是做。
说,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提供的信息不全面,就难怪人们的认识片面。只说好的,不说问题,可能产生两个方向的片面性。一是顺着你说,你只说好的,他也认为只有好的,没有问题;二是抬杠式地逆着你说,你说好的,他就只说坏的,网上有些争论,很多属于这一类。所以,全面真实地披露信息很关键。
做,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切忌光说不练。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不同认识,本来就是正常现象。解决少数人的不同认识,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做的事是对的,时间能帮你解决一切。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毛泽东热”。对毛主席的评价,当年也曾几起几落,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面对人民群众自发的真诚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毛泽东热”,参与者还有很多学历很高的年轻人,还需要我们再说什么吗?!
至于我们所做的事本来就不对,要做的就不是统一别人的思想,而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尽快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