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3月30日,一场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的仪式在余姚市第一公墓举行。余姚市第四高级中学的19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延续着学校往年传统,与余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共同整理十多年无人认领的骨灰,以生态葬的方式,让他们入土为安。这个由高中生参与发起的公益生态葬项目,已历时10年,帮189名无名逝者找到归宿(4月1日《宁波晚报》)。
余姚四中的学生,正在密切关注很少有人关注的领域:为无名逝者“安家”,传递大爱;同时响应当地政府《关于建设余姚义冢的建议》,参与“义冢”建设。同学们认为,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我们总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最终学生们决定通过无主骨灰生态葬,让逝者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即使是现在,对于无主骨灰的安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殡葬条例里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不少殡仪馆出现了大量无人认领的骨灰。这一少有人关注的现象,被余姚市相关部门以及余姚市四中的学生注意到了。他们积极推进“义冢”建设,连续10年举行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彰显社会大爱。
开始时,不少家长忌讳开展这个项目,现在,活动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还亲自陪着孩子一起参加。这种观念的转变,既表达了对无名逝者的尊重,又对孩子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3年7月底,余姚四中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义冢”项目轰动全场,获特等奖第一名。评委汪敏教授说:“这样的项目,只要在做,就了不起。”
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像无主骨灰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想方设法尽早予以解决。对各级民政部门来说,应尽早出台有关无主骨灰妥善处置的规定,使得处理无主骨灰有章可循。
希望有更多人向余姚四中的师生学习,为尊重逝者、妥善处理无主骨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或者提供一些有寻找价值的线索,或者积极参与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送逝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让无名逝者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人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