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赏花观景、休闲旅游的好时节。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油菜花、桃花、樱花、梨花等竞相开放,成了网红打卡地,人流如织,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赏花“流量经济”的集中爆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景点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更持久地接住这“泼天富贵”?如何让“流量经济”变成“留量经济”?多点逆向思维,或许是一条出路。
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一般遵循的是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有什么给什么”的思路。在注重“流量经济”的当下,这种固有的观念和模式,需要改变。如何求变呢?就是改换思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以需求引领供给,变“有什么给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比如,东钱湖的旅游开发。这些年,属地和有关方面投入不少,但最近两年,点上的“爆红”,却只是利民村的一棵梨树,多少有些让人意外。每年一到梨花盛开季,人多车堵,当地村民多有怨言。管理部门想了不少办法,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妨换一换思路——既然梨花如此受欢迎,那我们能否多开辟一点类似的场景?东钱湖有“西子风范,太湖气魄”之美誉,环湖岸线和古村落众多,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打卡点,应该是有条件的,而且投入不会太大。
“流量经济”,是一种与游客观感紧密关联的经济形态。“流量”的集聚和流失,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口碑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脚投票”。因此,有了好的产品,还得有好的服务。服务跟不上,“流量”也难以持久。要想做大“流量”,必先做优服务。淄博的“烧烤经济”、哈尔滨的“冰雪经济”、天水的“麻辣烫经济”,主打的就是一个优质服务的品牌,走的就是一条“宠客”的亲民路线。
管理与服务上的逆向思维,需要改变对路径的依赖,注重换位思考,从游客的体验出发,强化管理的调度和回应机制,优化服务的标准和流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并以服务水平来检查管理成效。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要以旅客的满意度为“第一标准”,及时改进我们的管理和服务。针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既要注重“事后补救”的质量与效率,更要善于将服务的关口前移,主动加强预测、分析、研判和查漏补缺,在工作上再“夯实一层”。
“流量经济”的培育,离不开市场营销,但市场营销,同样需要逆向思维。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过去有些地方,注重“大手笔”“大投入”“大制作”,砸进去的钱不少,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时候,有些看似“高端化”“大策划”的营销方式,激起的不过是“浪花朵朵”;反倒是一些“小切口”的制作和“小场景”的推出,卷起的是市场的“波涛滚滚”。淄博烧烤的出圈、天水麻辣烫的走红,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需要我们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大了、空了、虚了、概念化了,离公众就远了。“流量经济”的营销和宣传,要少些“高大上”,多些“接地气”。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适应新的传播规律,敏锐地抓住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小热点”“小场景”,或许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旅游产品营销如此,城市的营销也是如此。
思路决定出路,用心才能走心。把“流量”变成“留量”,是有很多文章好做的,就看有没有这种意识和本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