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看准了就抓紧干”,这七个字的短句,今年以来频频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告中。上网搜了一下,此话的出处,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之所以被反复引用,说明它确实很有现实针对性。
讲清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与之背离的两种现象入手。
一种是“没看准就抓紧干”。如《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文披露,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贵州省独山县,当地主政者为出政绩,不顾实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后来,这些政绩工程成了“天价烂尾楼”,上了中央纪委的通报,被列为“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反面典型。类似未经科学论证,“拍脑袋”决策,大干快上的项目,并非孤例。
还有一种是“看准了未抓紧干”。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项目,早就走完了立项、报批等项目前期工作,但建设工期一拖再拖,承诺的建成投用节点,迟迟兑现不了。征迁成本和工程造价,也随时间流逝一路“水涨船高”,成了名副其实的“晚产”项目。造成的损失谁来买单?自然还是公共财力。
从上述两种现象不难看出,“看准了就抓紧干”,不可忽视两个关键词——一是“看准了”,二是“抓紧干”。看准了,反映的是“认识论”范畴;抓紧干,体现的是“实践论”范畴。这两者,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不能割裂开来。
成就一项事业,看准了,是重要的前提。正所谓“方向正确,速度才有意义”。否则,速度越快,问题越大。像独山县的“天下第一水司楼”,耗费的是民力财力,留下的是烂尾工程。抓紧干,是根本的路径。正确的目标,要通过抓紧干来实现,否则,再宏伟的蓝图,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就像有些地方的“晚产”项目,耽误的是发展机遇,失去的是公信力。
“看准了就抓紧干”,简简单单一句话,七个字,真的要把它做好,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不容易。这同样需要从问题的两端入手。
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准”的问题。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认识客观事物,分析、掌握、驾驭其发展运动的规律,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领域,情况瞬息万变。要看得准,除了准确领会上级的指导方针,了解把握发展的大势、态势和趋势,还要善于调查研究,善于集中群众智慧,走好群众路线。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自觉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保证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问题的另一头,是怎样“抓紧干”。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的当下,一些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要想“快人一步”,就得雷厉风行地干、快马加鞭地干、只争朝夕地干。推动形成“抓紧干”的氛围,在工作作风上,敢于变“给我上”为“跟我上”;在用人导向上,应更加突出实绩实效,“给千里马更广阔的原野”;在考核激励上,要让勇于争先者“披红戴花”,让四平八稳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受到鞭策。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一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看准了就抓紧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根本性、全局性的,也是战略性、长远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