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
医生职业高尚,受人尊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等,无不是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赞誉。但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现实观感中,一些医生的形象欠佳,看病时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及乱治病、乱收费等乱象,人们多有诟病。所谓“坏事传千里”,时间一长,一些人就有了这样的印象:有的医生变“坏”了。
有医生变“坏”了,谁之责?有人归结于医疗体制,本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机构成了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性企业,并将医生的收益与创收挂上钩,逼迫着医生去追求经济效益;有人归结于社会风气变坏,个别医生职业道德下滑,眼睛只盯着患者的“钱袋子”。那么,看似局外人,又处于被动地位的患者有没有责任呢?有!有的医生变“坏”是被患者逼的。此话怎么讲,且听慢慢道来。
近日,一名医生在微信朋友圈吐槽:一患者因怀疑自己身患恶疾,拿着在别的医院做的CT片子,请他诊断。该医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仔细看了片子,明确告诉患者没有问题。患者十分高兴,连说谢谢。然而,他刚转身又说:既然没病,不住院不配药,你把挂号费给我退了。医生一时语塞。
按理,挂号单是患者进入医生诊室的“门票”,诊断诊治需另外收费。律师界就有按时间收取律师咨询费的规定,若聘请法律代理人,则另订合同。该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仔细看了片子,做出了诊断,收取相应挂号费合情合理。但这名患者不依不饶,非要医生退费不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和病人投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该医生最后还是把挂号费给退了。
要求医生退挂号费一事虽小,但给该医生带来了心理上的不快,不然他也不会在微信朋友圈吐槽此事了。由此笔者担忧,该医生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会不会吸取“教训”,不再直截了当地说没问题,而是告诉患者,外院的片子不足取信,应在本院重新拍一下CT,或者给患者配一些无关要紧的药应付了事。这样,他既为个人和医院创了收,又让患者无话可说。若果真如此,这名医生变“坏”,不就是被患者给逼的吗?
如果说上面的现象只是个例,那么就说说带有普遍性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笔者无意为医院和医生辩护,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医院、科室和医生把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作为创收的主要渠道,更有个别不良医院和医生,医术不高,医德低下,以医牟利,见死不救,甚至无病当有病治、小病当大病治、轻病当重病治,就是要让患者“多出血”。对此,毫无疑问,主要责任在医院、在医生。然而,不得不说,不少医生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行为与患者有关联。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生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对医生缺少必要的信任和尊重、理解和宽容,医生不得已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古人云:“度可度之人,医可医之病。”意指有的病是医生和药物治不了的。受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的制约,一些病是治不好的。此外,医生也难免出现误诊,一旦出了医疗事故,需通过合法途径谋求解决。但一些患者及家属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病人进了医院,医院就要负责,医生就能把病治好,若出了问题,就指责医生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发医患矛盾,个别的甚至当起了“医闹”。不得已,医生只好采取筛选排除法,不管有病无病,让患者全面检查一遍再说,吃什么药、开什么刀,让患者签字画押。不懂医学知识的患者与家属不得不就范,医生的做法既在经济上创了收,又堵住了患者的嘴。有的患者和家属,只能在背地里发一顿牢骚,骂一句“看病真贵、医院真黑、医生真坏”。
就此来说,让医生“悬壶济世”的形象更高大,让医疗行为守牢“救死扶伤”的本意,需要医疗体制的改革完善,需要医生医术医德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患者给予医生更多尊重、理解和宽容,别让自己的行为冷了医生的心,逼着医生慢慢地变“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