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最近,到邻省某地调研对接项目,甫一落座,对方负责对口接待的部门领导,就直言不讳:你们来自“先发”地区,希望在政策、项目上,多支持“后发”地区发展。听闻此言,我赶紧接上话茬表示,“先发”和“后发”是相对的,开展合作,重在优势互补,携手发力,共同进步。事后想想,“先发”与“后发”,值得一聊。
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垂青,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引领发展的先行者。而有些地方,受制于各种因素,经济停滞不前,城市缺乏活力,人才大量流失,搞了几十年,还是一副“老面孔”。两相比较,反差十分明显。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先发”,通常指率先作出决策、发起行动,以及由此造就的成果和优势。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先发”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是发展方式、模式上的探索与先行。如在经济领域的某些率先尝试,在开放领域的某些先行先试,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某些改革试点,在产业培育方面的“捷足先登”,等等,是带有显著的敢于“吃螃蟹”性质的实践。
其二,是发展成果上的“胜人一筹”,也就是发达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包括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市规模能级、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及在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等等。毫无疑问,争取“先发”,避免“后发”,应当是大多数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
不过,需要厘清的是,一个地方取得了“先发”的优势和地位,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先发”与“后发”,是相对存在、互相转换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后发”可能成为“先发”,“先发”也可能沦为“后发”。
就像这次所到的城市,曾是京沪铁路线上重要的枢纽城市,其交通便利度和通达性,在国内屈指可数。得益于此,过去有不少高等院校、区域性机构和国家重点项目在当地落户。彼时,其在该省内的地位,仅次于省会。但后来,这种“先发”优势未能巩固。前些年,经济增长率一度在全省垫底。谈起这些,当地干部不无失落。
经常听一些领导干部在说,城市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一场等不起、慢不得的“接力赛”。这绝非危言耸听。有的城市从辉煌走向没落、从高峰跌到谷底的惨痛现实警示我们:今天的“先发”之城,如果不主动提升“段位”,在更大范围寻找“比学赶超”的标杆,满足于小富即安,成为“后发”,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还要看到,“十指连心,有长有短”。即便是“先发”之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这样那样的“后发”之处和短板、弱项。如何在发挥优势、加长“长板”的基础上,把短板、弱项补上;如何推动“先发”中的“后发”之地加快发展,形成更加协调的“先发”之势,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断。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也是能否巩固“先发”优势的重要变量。政治清明,决策科学,干部作风过硬,政商关系亲清有度,推动发展的动能,必然更为持久和强劲。反之,则会严重地伤害、拖累一个地方的发展。
这次调研对接的城市,在过去十来年间,有连续三任的主政者因贪腐落马,连带着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员倒下。“塌方式”腐败,影响了当地营商环境,也拖累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当地干部的说法,是伤了城市的“元气”。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把政治生态搞好,也是巩固“先发”地位的重要基础,这事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