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聿仁
近日,17岁中国羽毛球小将张志杰在比赛中不幸离世的消息,牵动人心,同时引发人们对现场急救及时性、规范性,以及大型赛事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话题的讨论。有专家表示,如果当时及时启用AED,或可避免最坏的结果。
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每延后1分钟,病人的生存率就下降7%至10%;心跳停止超过4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超过10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零。AED具有便携和易于操作的特点,能够在关键时刻有效挽救人的生命,堪称“救命神器”。
我市自2016年5月首批配置21台AED以来,投放力度逐年加大。截至去年底,全市在公共场所已投放1400余台AED,每万人拥有量达2.27台,并有多起成功施救案例。尽管如此,我市与深圳等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10万人超过300台的标准相比,差距则更为悬殊。
为此,需要把进一步加大公共AED投放力度,作为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以政府为主导,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购置配备AED。同时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机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采取捐赠等方式,在更多场所配备AED。
在此基础上,还应广泛开展培训,提高急救常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让民众会用、敢用AED,使“救命神器”在需要之时真正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