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近年来,从床单未换、毛巾复用,到一次性用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关于酒店客房卫生状况的质疑声频频出现。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小型酒店和民宿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成为卫生问题的重灾区。(7月16日《工人日报》)
和客房清洁不彻底、不达标问题一样,一次性用品质量差也备受消费者诟病。
揆诸市场,不少酒店的牙膏、牙刷、洗发水、洗发露、香皂等一次性用品存在来源不明、标识不全、质量较差等问题,有的一次性用品还是“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一次性用品达不到安全、卫生标准。消费者使用这样的一次性用品,不仅体验较差,难以获得理想的清洁、护理效果,还可能用出“毛病”,用出健康风险。
一些酒店经营者或酒店内负责一次性用品管理的人员或许认为,一次性用品是酒店免费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属于增值服务,一次性用品有无品牌、质量优劣都无所谓,只要能用就行了,即便一次性用品的质量真有问题,酒店也无需承担责任。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一些经济型酒店或民宿把一次性用品作为控制经营成本的一个发力点,经常从网上或从批发市场以较低的价格批量购买一次性用品,这些一次性用品的品质通常难以保证。有的酒店甚至会将消费者用剩的一次性用品“二次利用”。
显然,酒店免费提供质量劣的一次性用品,陷入了经营误区和法律误区。赠品也是商品,也在法律的调整范围内,也应符合质量、标识等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包括以奖励、赠送、试用等形式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保证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产品质量法》则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等要求。酒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用品也在其服务范围内,酒店有责任保障一次性用品的质量和安全。
酒店一次性用品不该成为“脱管用品”,不该成为“三无”产品、劣质产品的代名词。酒店经营者首先应该端正理念,强化对一次性用品的质量责任意识,依法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确保一次性用品出自证照齐全的正规厂家、标识规范完善、有质量检测报告,对一次性用品的采购、入库、使用、回收处理进行全链条记录,形成环环监督、相互制约的一次性用品管理机制。
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也应联合消协、酒店行业协会等强化对酒店一次性用品的监督,拓宽监管巡查的覆盖面,增加抽检的频次,发现一次性用品存有标识不齐全不规范、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采取查处、没收、责令下架、曝光、降低信用评价等措施,让酒店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和失信代价,也端掉不合格一次性用品的产销链条。相关部门还应用好普法宣传、约谈、行政指导等手段,教育引导酒店看清责任边界,增强自律意识,守住法律底线,规范经营行为。监管的死角死面少了或消除了,酒店在一次性用品环节的质量、卫生死角死面自然也就少了,或消除了。
消费者也应增强对酒店一次性用品的警惕意识,要求酒店提供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拒绝使用“三无”产品或“一眼假”产品,如发现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存有标识、质量等问题,在保存证据的前提下,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向酒店传递反制监督的压力。
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关乎消费者的健康和体验,关乎酒店行业的发展和形象,甚至关乎旅游消费的信心和选择,实在是小事不小。相关各方都该提升对酒店一次性用品的重视程度,付出一份监督责任,堵住监督漏洞,合力保障酒店一次性用品的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