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京
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至今,我国已有38项古代水利工程列入该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每年会评选一批各具特色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5年,阿拉宁波的它山堰即成功入选,从侧面印证其工程质量、施工技术含金量之高。
曾为宁波城市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它山堰,放在宁波范围去评价,怎么赞誉都不过分,但若像不少宁波朋友自诩“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则未免勉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三大水利工程,分别是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随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桂冠到手,加上“地方主义”心态使然,在一些地方,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也变成了“四大”。只是“老四”这个角色,因地域不同而被随意替换。像在浙江,到了宁波是它山堰,到了丽水就成了通济堰,在龙游则成了姜席堰……这些只是在省内的,出了浙江还有更多的“老四”。
以笔者愚见,它山堰根本没必要去争这个“老四”,因为它山堰有属于自己的骄傲。
包括“三大”和其他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众多水利工程,建设初衷基本一致,就是防洪抗旱灌溉农田,但它山堰是个例外。它山堰除了“阻咸蓄淡”保障农田灌溉外,设计之初,就有为宁波城市供水的担当。
宁波研究它山堰的权威、资深水利专家缪复元老先生介绍,据资料记载,唐朝时,鄮县县令王元暐到任后,为解决鄞江上游水患,亲自去现场对樟溪(时称大溪)考察。他到它山时,见有小山突起,认为在此地筑堰,能截断咸汐,并可导大溪之水入七乡(鄞西平原当时称七乡)至甬城,此乃为生民立命之事业。这说明,王元暐在建堰规划之初,就已考虑引水入甬城,即建它山堰不仅要解决七乡灌溉及当地村民生活用水,还考虑到引水入甬城,满足甬城用水之需。
史载,唐武德四年(621),当时的中央政府置鄞州,设治于三江口,这是宁波建州之始。可惜仅过4年,鄞州就被撤。据考证,被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里供水问题未能完全解决。这也佐证了它山堰之于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它山堰“下阻咸潮、上承清溪”,在为鄞西平原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同时,其水流经南塘河,在城南甬水门流入宁波城,汇集于日、月二湖,旋即由两湖通向城内四面八方……
类似它山堰的古代水利工程很多,但设计之初就承担向城市供水功能的,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罕见的。遗憾的是,我们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更缺乏必要的宣传。我们是否可以搜索考证一下,在它山堰之前,类似规模的水利工程中,还有否向城市供水的?说不定通过论证,能得出它山堰是“中国最早向城市供水的水利工程”的结论。
凡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若能借机将它山堰的特色发扬光大,那前面所说的“老四”头衔,不争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