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9月4日,第二届网络空间安全论坛在天津开幕。论坛上,由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统计分析报告(2024)》显示,对比去年同期抽样检测结果,应用侵犯用户权益的现象有所下降,其中“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类型占比从去年的29.54%下降至今年的15.09%,降幅较大。(9月4日新华社)
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情况呈大幅下降趋势,这是一个好现象。要知道,近年来一些App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也成了消费投诉的“重灾区”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就是一座座“富矿”,成了“黑产”市场争相围猎的“唐僧肉”。而App利用掌握的庞大用户信息,投放精准广告,进行精准营销,或是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有的还会倒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
用户个人信息被一些无良App予取予求,任意处置。如有App会暗增义务条款,用户必须同意协议才能使用该软件,而在要求用户同意时,霸王条款处于隐藏状态,安装App后,用户才能看到全文……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了用户合法权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与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移动应用的监管力度,移动应用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有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App,应用商店也在上架审核阶段把控更为严格……这些都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情况有所收敛的重要原因。
既要巩固既有“战果”,还要扩大“战果”。仍有不少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遭受损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对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提高无良App的违法违规成本,让其得不偿失。除恶务尽,才能更好防范问题反弹,更好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能为了一时便利让渡个人隐私,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零容忍”,依法进行维权,并用脚投票,彻底斩断App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