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
月饼是一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食品,中秋买月饼、吃月饼是一种传统和习俗。中秋节前夕,月饼销售总能掀起一个高峰。随着中秋节的落幕,“节后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成了许多消费者关心、关注的一个话题。
如果厂家和商家无视食品安全,漠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把今年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或者把一些过期变质的剩余月饼通过再加工、再包装,改头换面之后又销售给消费者,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笔者以为,“节后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不能成谜,相关部门必须认真作答。
首先,监管须“尽责”。食安委、消保委、市场监管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商超“节后卖不完的月饼”,既要知其“行踪”,又要进行监视,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过期变质的剩余月饼,更要督促厂家和商家及时处理,绝不能坐视不管,任凭厂家回炉再加工、再包装,改头换面之后又销售给消费者,抑或把今年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
其次,执法须“从严”,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售卖回炉过期变质月饼,或把今年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的厂家和商家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甚至从业禁止等严处罚机制,让无良厂家和商家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其恪守食品安全“底线”和“红线”。
其三,消费者须“擦亮眼睛”。消费者在节后购买甜饼类食品时,要学会甄别,切莫被厂家商家“改头换面”的月饼给忽悠和蒙骗了。同时,一旦发现“问题月饼”,要第一时间检举揭发,以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当然,监管部门也可通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形成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来跟踪“月饼的去向”。比如:北京试点实施了“节令食品日报制度”,即自月饼生产之日起,生产企业每日要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销售去向、退货量、销毁量等信息,供监管部门掌握月饼生产、销售、退货及回收处置情况;上海建立起一套“回收上报制度”,不论是直售还是代售月饼商家,都要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月饼回收与销毁情况,监管部门将负责落实监督。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监管“节后卖不完的月饼”的好办法,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