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  特邀专栏  >  文川文集
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4-10-16 11:19:06  稿源: 宁波日报

  徐 健

  正是秋高气爽时节,不少市民走出家门,去乡间感受秋日美景,乡村旅游迎来高峰季。在国庆假期,我市许多乡村的民宿、餐饮呈现“一床难得”“一座难求”的火爆景象。

  乡村游火爆的背后,折射的是人们观念的变化。时代在变,许多人的旅游理念也在变,不再舍近求远,把热门景区作为出游的唯一选择,而是热衷于到周边乡村打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逢节假日,或全家动员,或约上三五好友,走进乡村,漫步田园、街巷,喝一杯“村咖”,品一顿美食,住一夜民宿,在轻松自然、优哉游哉中度过一段休闲时光,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与那些名山大川或知名景区相比,到乡村旅游,不仅成本更低、更便捷,还更清净、更治愈。这些地方往往没有过度开发,充满原生态,能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野趣,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这是乡村游受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乡村游火爆的背后,折射的是乡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在许多人记忆中,乡村尽管寄托着无尽的乡愁,但大多房舍老旧、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乡村,一度是贫穷落后和脏乱差的代名词,不仅少有城里人问津,身处其中的年轻人也纷纷选择“逃离”。如今,乡村面貌变化之大,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不仅城里人纷至沓来,喜欢到此一游,乡村不少外出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流”,选择在家乡创业。这一变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得益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更得益于这些年来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千万工程”的实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守住绿水青山,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乡村环境面貌的蝶变,离不开这一理念的指引。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下,全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给浙江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在此后长达20多年时间里,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开辟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发展新局。

  与全省各地一样,这些年来,宁波坚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一体打造,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千万工程”在四明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如今在宁波,无论你走进哪个乡村,都会发现,村庄变整洁了,变得更美了,高颜值乡村常给人带来惊喜。

  目前,我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284个,省级未来乡村75个。在宁波,既有像滕头村、湾底村这样环境优、产业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像走马塘村、方家河头村这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村,还有像葛家村、城杨村这样“无中生有”、实施艺术振兴的示范村……不同形态、风格的乡村,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的新“富春山居图”。

  毋庸讳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些地方同质化现象严重,自身特色不够明显,乡土味、文化味不足。有的虽然投入不菲,却因为缺乏“卖点”,或配套服务跟不上,可参与项目少,很难吸引并留住游客。如何加强统筹规划,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同时加强宣传营销和日常管理,提升乡村知名度和体验感,需要各地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新的形势,要求各地继续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进一步改善环境,提升档次,展现乡村魅力。与此同时,应花大力气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吸引更多人才、资本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支撑,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乡村出现的“空心化”现象。这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乡村,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更向往的所在。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