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近日,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网上也有一些学校发布的提醒,告诫家长和老师注意,严禁学生玩此游戏。(11月3日澎湃新闻)
这种近期引起国内部分学校和家长高度警惕的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听上去似乎还挺浪漫,然而它还有一个更加直接、惊悚的名字:“死亡三秒”或“死亡游戏”。根据媒体的报道,这种“死亡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
由于这种游戏通过压迫心脏、抑制呼吸等方式,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先窒息后“复活”的“生死体验”,在感官上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所以受到了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很多青少年,错误地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假死”,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轻易尝试。然而,“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即便侥幸没有发生生命危险,过后也可能留下后遗症,影响智力发育,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根据媒体的报道,此前国内已经发生过多起青少年因为贸然参与“死亡游戏”,导致死亡或受伤的事件。而教育部也曾经在多年前,就“死亡游戏”在国内的盛行发过通知,坚决制止“死亡游戏”等不良游戏在国内的传播和蔓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种危险系数极高,同时又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游戏,而时隔多年以后,它重新在国内部分学校和青少年当中出现,无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坚决不能让“死亡游戏”在国内的青少年当中死灰复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当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包括进行询问,或者是主动聊起这个话题,一定要高度警惕,坚决制止孩子参与或尝试。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教育警示会等方式,告诉青少年这种游戏的危险性、危害性,引导他们远离“死亡游戏”。
而从治本的角度来看,教育部门和学校,当然也包括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要继续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告诉孩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才能远离危及生命的各种情况,尤其是这种既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同时还可能剥夺人生命的“死亡游戏”。这样一来,青少年才能保证自己远离危险的“死亡游戏”,也能够规劝或保护身边的同学朋友,远离这样的“死亡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