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随着中小学生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互联网,一些网络热梗也融入孩子们的语言体系,一些毫无营养甚至有些低俗的词语,时常脱口而出,有的还被写进作文,不少家长对此表示担忧。(11月13日光明网)
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玩梗”,好像不加梗就不会说话了似的。除了好玩、刺激,更重要的是,网络热梗已经成为时下校园的流行文化,学生想借此与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如果不会玩,就是落伍,与别人交往时自然失去了话语权,甚至会被逐出朋友圈。
网络所具有的跨区域性、互动性、及时性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个性张扬、性格逆反的未成年人。这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你个老六”“栓Q”“我丢”这样刻意迎合学生的“烂梗”,流行起来就像病毒传播一样,速度快、范围大,消极影响广,容易养成未成年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玩梗”是对新生事物一种本能的学习。但是在模仿的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又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导致良莠不分,全盘接受。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正能量不去占领,负能量就必然会占据上风,这会使未成年人背离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能等闲视之。
对孩子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家长。家长要言传身教,起好表率作用,对孩子的不文明言行为进行纠偏。家长自己三观正,能够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就会有说服力。同时,要在家庭中倡导以语言文明、行为优雅为荣的氛围,构建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故事、游戏、影视作品去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抵御低级趣味和消极网络文化的毒害,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也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交方式,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交语言,积极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文明、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及时清除不良网络文化影响。
日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故意使用错字、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社会层面要开展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负面的网络内容进行必要的清理和相应的处理,尽可能把不文明的网络热梗消灭在萌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