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引发关注。话题“校园招聘严禁限定985和211高校”冲上热搜(11月14日央视新闻)。
长期以来,由于“985”“211”名高校在各种高校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录取了各地许多高分考生,又有名师、经费等要素加持,从校园招聘到社会招聘,都对其毕业生“高看一眼”、倍加青睐,而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则沦为“二流人才”,受到了一些招聘单位不同程度的冷落和歧视。
部分招聘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明确将招聘对象限定为985高校、211高校毕业生,甚至将“第一学历”限定为这些名高校。这意味着名高校的毕业生享有“就业优先权”,而其他高校毕业生及“第一学历”为其他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应聘机会。这对那些高校毕业生乃至高校都是一种歧视。
对此,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明确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还是其他招聘活动,依旧存在限定名高校现象。
上述《通知》再次要求校园招聘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不仅是在纠正校园招聘“唯名校”歧视现象,也在引领社会招聘打破“唯名校”魔咒,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必要之举。
昨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披露,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显然不利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
除了“严禁”外,还应该采取更多措施纠正一些用人单位的偏见。比如要梳理并发布普通高校各种专业优势,以引导招聘单位客观看待名高校,即名高校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强势。再如,要求各校园招聘活动的主办单位严把招聘信息发布关,禁止歧视性信息出现。还可以考虑组织督察组对校园招聘活动进行明察暗访。
在严禁校园招聘“唯名校”之外,还应该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网上网下的社会招聘活动,让招聘工作全面走向规范化、公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