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11月13日,五粮液官网发布告知书,称从消费者148瓶网购产品中鉴定出18瓶假冒的五粮液。此前,剑南春也发现参与电商平台补贴的店铺销售的水晶剑南春疑似回收拼凑。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公然叫卖“高仿”名酒,包括仿茅台、仿五粮液等,商家称可保证“一比一复刻”“口感九成以上”,且有回收旧酒瓶、防伪芯片等完整生产链条。有商家称,买家主要用于接待、应酬或送礼。(11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
这一系列丑闻,不禁让人发问:该如何从根源上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答案是,整治“高仿版”假名酒,必须从需求端下手,精准打击那些驱动这一畸形市场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在我国,“无酒不成席”,酒文化源远流长,但与之相伴的,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名酒时,并非出于品鉴或享受的需要,而是为了在宴请、应酬、送礼等场合彰显身份和诚意。正是这种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为“高仿”酒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商家们深谙此道,打着“以假乱真”的旗号,满足了一部分人追求表面光鲜的心理需求。
假酒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更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侵蚀了社会诚信的基石。
面对“高仿”酒的泛滥,法律不应成为摆设。我国《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均明确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犯罪。但现实操作中,由于取证难、追责难,加之部分消费者出于各种原因不愿配合调查,导致许多案件难以有效查处。
因此,加强法律执行力,提高违法成本,是整治“高仿”酒乱象的关键。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的监控力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线索;另一方面,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建立有效的奖励和保护机制,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治本之策,在于转变消费观念,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理性的饮酒文化。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公益广告、教育课程、文化活动等形式,普及酒类知识,提升公众对真酒的鉴赏能力,同时倡导“适量饮酒,品质为先”的消费理念。
科技是打击制售假酒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酒企应不断升级防伪技术,如采用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确保每一瓶酒都能“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官方渠道提供便捷的真伪查询服务,让消费者能够轻松辨别真伪,增强消费信心。
最终,回到需求端,对于那些因面子文化驱使而购买“高仿”酒的消费者,应通过案例分析、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对于企业和个人用于接待、应酬的酒类消费,应鼓励透明化、规范化,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浪费,倡导简约而不简单的商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