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有一位老师因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而走红。视频里,一名学生因上课爱讲空话而被戴上老师的“小蜜蜂”扩音器。(11月18日 极目新闻)
二十多年前,笔者在江汉平原一所乡镇中学读初中;尽管成绩优异,却坐不住、爱讲话,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管不住自己”,班主任老师使出了“撒手锏”,将笔者和另外一个男生分别安排在讲台的两侧,成为两个“没有同桌的人”。
和“特座”一样,“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虽然契合工具理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本质上是一种“暴力育人”——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标签化、污名化,让学生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将爱说话学生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再对他差别对待,见证了教育者的生硬与冰冷。
“心灵真是孤单得可怕的一件东西啊”,泰戈尔曾如此感慨。学生们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有着鲜明差异的个体;每一张脸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有温度的教育”找到开启孩子们心灵的钥匙,让孩子们告别了心灵的自我闭锁,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联结,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对教书育人充满情感与认同,让学生敞开了心扉、打开了“心门”,才是好老师应有的作为。“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表面上管住了学生,实际上却可能给学生带来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
同一件事情,从过去的见怪不怪到如今饱受批评质疑,投射着社会变迁的集成影像。在过去,师生关系通常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却忽略、漠视学生的权利与尊严;在“一切为了学生好”的目标正义的基础上,程序正义频频失守;教育手段的简单、粗暴,给一些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伤痕。
伴随着社会变迁,师生关系逐渐实现了价值理性的回归。师生之间虽然身份标签有所不同,但都应该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那种教师单方面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与认同。“爱说话学生”需要的是爱与关心,而不是将他视为包袱、累赘,对他另眼相看,将他们打入另册,用特殊手段来规训和惩罚他。
一旦融入过多的功利与算计,教育就会异化,变得势利起来。“爱说话学生”的背后,是否隐伏着利益诉求和精神需要?热衷以堵代疏,不懂得倾听、不愿意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而是被极端工具理性裹挟,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让人痛心不已。“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不仅暴露出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少数教师教育观念的迷失与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