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波
11月26日,“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在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院区)一楼开幕。(11月27日《宁波日报》)
随着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大众骨子里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被不断唤醒。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越来越注重游览过程中的文化体验。作为游览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文化赋予旅游活动更深层次的内涵与魅力。文旅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探索历史文化的文博游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身上的“高冷范”慢慢减退,成为不少人心心念念的“网红打卡地”。文博热,反映了人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体现了人们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文化殿堂,守护着文明精华、文化原乡;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抽象、模糊的历史变得具体生动。这次大展汇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全国39家文博单位的481件/套展品,其中一级文物68件/套,二级文物79件/套,三级文物74件/套,是宁波历史上借展文物和等级文物数量最多的临时展览。在家门口,就能充分领略各地地方文化魅力,实属幸事。面对送上门的文博大展,相信许多市民不想错过难得的机会。
作为此次大展主角的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两座城市共同讲述丝绸之路从东方启程的故事。宁波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海丝文化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向海而生、听涛而立的宁波,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作为宁波人,应该认识、学习海丝文化,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讲好地域文化的故事,需要精心的策展、新颖的文创、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供给,让博物馆走进市民生活。
对地域文化最好的传承,在于孜孜以求地汲取其营养,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其内涵,体现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场景中。在宁波,江厦公园来远亭、道元禅师入宋纪念碑、三江口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钱业会馆、渔浦门码头旧址、和义大道、宁波教育博物馆、和义门瓮城遗址、永丰库遗址公园……这些地标熠熠生辉,是海丝文化的“活文物”。而注入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最接地气,自带流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汲取地域文化滋养,增强地域文化自信,为文化兴城注入动力的有效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