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在北京市北海公园等热门景点看到多个“谢绝商拍(商业拍摄)”的告示牌,上面还附有投诉电话。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日渐增多的商拍严重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工作人员表示,北海公园这次“下了重锤”,如果遇到商拍,可以通过投诉电话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处理。景山公园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一直禁止在公园内商拍,对未报备的有权制止(12月10日上游新闻)。
近年来,商业拍摄呈现增多趋势,一些拍摄团队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往往选择在热门景点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拍摄活动。然而,此类商业拍摄活动往往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对其他游客游览体验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拍摄团队可能会封锁部分区域,长时间“卡位”、占用场地,限制其他游客进入;或者携带大量器材入场,拍摄过程中产生噪声、灯光等,让游客的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此前,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等景区均已明令禁止未经允许的商业拍摄。这既是为了防控风险,保护景区内古建文物、自然风光,也是为了杜绝商拍干扰,保证其他游客旅游体验。去年12月底,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明确表示:“对商业拍摄行为,市属公园始终禁止。”因此,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加强管理工作,实施“禁止商拍”的举措,有理有据。
景区属于公共场所,需要照顾社会大众的利益,对“商拍扰民”现象进行必要约束,属情理之中。不过,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步入休闲游阶段,游客愈发重视个人体验,很多游客热衷于拍照打卡。商业拍摄虽然可能对游览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也可为公园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且有增强游客体验感、刺激消费经济、促进就业等作用,不能一概否定。而且,一些商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比如个体化跟拍、小众化商拍等,有时候无法辨识,不仅查证难度大,管理成本也很高,如果景区管理方强行拦阻,还可能诱发纠纷。
也就是说,景区与其一味“禁止商拍”,不如采取柔性化管理,平衡游客拍摄需求和方便景区管理。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景区在尝试了。比如福建泉州大开元寺的东西塔,要求商拍从业人员统一登记并经过培训取得许可后方能拍摄;杭州西溪湿地景区,设置免费商拍区域和收费商拍区域,并规定收费区每天仅接受10个以下的商拍团队。如此,即可满足部分游客的商拍需求,也能对商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约束。
因此,景区可以适当修改“商拍”管理规定,实施分类管理。人数较少的个体化商拍不用报备,可以自由拍摄,只要不扰民即可。至于商拍机构、团队则必须报备,并采取淡旺季弹性管理制度,旺季时严格限制大型设备入场,且只能在规定时间、场地进行商拍;淡季时可以携带大型设备,但不得长时间占用场地,严格禁止扰民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