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经济文艺
时代赋予天一阁的新使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4-12-18 10:40:27  稿源: 宁波晚报

  王学进

  天一阁,这座古老的藏书楼,自建成伊始,一道“书不出阁”的禁令将多少文人墨客拒之门外。时光流转,社会变迁,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成为时代强音,当年范钦立下的规矩仍然适用吗?如今的天一阁人给出了回答:要让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12月17日《宁波晚报》)

  先让我简单梳理一下“阁闻天下”的脉络:2016年,天一阁馆藏11种珍贵古籍首次走出国门,现身韩国“新安海底文化发掘40周年纪念”展览;同年“天一阁论坛”开办,共邀请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位专家学者来甬,就古籍、文学、古建、文保等主题开展研讨;2018年,天一阁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今年3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造访天一阁;同年同月,伴随“机遇中国·滨海宁波”大型外媒参访活动,外国友人走进天一阁。

  犹记得《浙江日报》在报道天一阁首次向公众展出馆藏1000多册珍贵古籍消息时,用了这样的导语:“440年前,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立下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今天终于被打破了。”该庆幸,还是该惋惜?我的回答是:庆幸!事实上,我上述列举的开放脉络,已经用事实彰显了天一阁走上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的蜕变之路。

  打破“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不仅显示了今天天一阁人的勇气和胆魄,更亮明了一种开放包容的使命担当。这并不是说,要彻底破除这一族规,而是要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逐步地、有限度地向公众和学者开放。

  也许有人会问: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的条件具备了吗?这得看范钦当年立规时所要规避的风险是否依然存在。大凡古今中外的藏书家,要做到藏书久而不散,面临着五大考验,范钦也不例外。一是政治动乱,连年战乱,二是水灾火险,三是盗贼偷窃,四是子孙不肖,不能继承父业,拿藏书去换米粮,五是虫蛀霉烂。在如今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加上现代化的防火防盗防腐技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完全有能力规避这些风险。

  如此说来,今人如果再死守范钦立下的族规就不见得明智了。藏书的意义归根结底不在藏,而是要发挥其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功能,不然也就失去了书籍的意义。依照现在的管理条件,适当开放天一阁这类藏书楼,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自前年开始,天一阁已启动数字化管理,近30万册藏书全部实现网上阅览;去年建成的“宁波天一阁虚拟现实文旅体验平台”,成功打造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一代数字孪生博物馆典型样本,所有这一切,都为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提供了科技条件和现实环境。天一阁成为大众文化的宝库,为当今的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乃其新使命。

  如果说,这也是破了天一阁的规矩,那么我想,范钦也一定不会反对的。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