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12月17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发布《校园商超规范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校园商超,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寄宿制中小学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征求家委会和学生代表意见后,经学校领导班子、校代会或教代会等方式集体讨论后决定。《意见》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澎湃新闻12月19日)
校园商超的泛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些商超似乎为师生提供了便利,实则却暗藏玄机。一些商超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租售经营,天价租金背后,是商家对学生群体的“精准收割”。学生们用稚嫩的双手,为商家的高额利润买单,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对教育公平和校园风气的严重侵蚀。
更有甚者,一些校园商超在商品质量、价格、售卖秩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让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过期食品、劣质商品、高价销售……在这样的环境下,校园还能否保持其应有的纯净与宁静?教育的本心又该如何坚守?
广东省此次出台的“中小学商超禁令”,无疑是对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学校作为公益教育的地方,本就不应与商业利益挂钩。商超的逐利本性,与教育的公益属性格格不入,禁令的出台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解决。
同时,“中小学商超禁令”也让校园商超的垄断性疑云消散无踪。过去,一些中小学在招标租赁商超经营权时,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和腐败招标的可能。禁令的实施,将商超拒之校门外,从根本上切断了这种利益输送的链条,让校园回归其应有的纯净与公正。
或许有人会说,校园商超的存在也有其合理之处,比如为师生提供方便等。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所谓的“方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当商业利益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时,教育的本质和初心还能否得到坚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还能否得到保障?
实际上,校园商超的退出并不会给师生带来太大的不便。对于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在校外购买所需物品。而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意见》也留出了合理的空间,允许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学生意见设置商超。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
广东省的这一“禁令”,不仅为校园商业化现象敲响了警钟,更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经验。希望更多地方能够从中看到禁令的可贵之处,积极学习借鉴,共同守护好校园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