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不断擦亮宁波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4-12-26 10:19:03  稿源: 宁波日报

  陈鸣达

  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33家,拥有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四明山红色文化、天一阁藏书文化、弥勒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精神的根脉。不断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宁波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各级党委、政府亟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宁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如,慈城古县城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河姆渡遗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等得到很好保护。此外,也有历史文化遗产被擦亮激活、传承创新的典型。像宁海旅游资源在全市并不突出,最优越的白溪地域因水源地保护,旅游开发被严格控制。然而,宁海建成了全市第一个4A级旅游城区,全域旅游走在全省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霞客这张金名片,被宁海人拿来擦亮激活了。从常识讲,明代没有飞机、火车、汽车,徐霞客的开游应该是从家乡江阴开始,然而,宁海紧紧抓住《徐霞客游记》的开篇24个字,以小见大,尽情发挥,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了大文章——率先举办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后又成功成为“中国旅游日”的首倡地,大大提升了宁海在旅游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但总体而言,宁波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上还有待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拿书藏古今的天一阁来说吧,它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历经400余载,代不分书,世代相传,如今书在楼存,的确了不起,值得骄傲。若仅仅将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则与其丰富的内涵和应起的作用不相匹配。

  人类历史上的发明,往往是人的器官的延伸,而书则不同,作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是人的心灵的延伸、知识的载体。范钦分家不分书、外人不登书楼、书不外借的家规,对保存书有益,但有私人垄断独占知识的嫌疑,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今天已不可取。可取的是范钦藏书的普遍意义:尊重知识,探求知识。通过藏书,进而爱书,读书,掌握知识,创造知识。笔者曾多次去过天一阁,藏书楼前有由水池和假山构成的园林,假山上有九块狮形石和一块象形石。狮象谐音思想,久思方能成思想。也许,这正是蕴涵在藏书楼表象后面的真正含义:多读书,勤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宁波人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历史上出过“读书种子”方孝孺、创立心学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王阳明、“黄宗羲定律”创立者黄宗羲等。什么时候,通过对天一阁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发掘与扩展,让天一阁成为宁波人的精神家园、读书人读书和朝圣的殿堂,通过天一阁文化的熏陶和对其营养的吸收,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并产生一批又一批有影响的思想家、作家,天一阁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才可以说真正得到了发挥和弘扬。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仅仅保护是不够的,而是要进一步发现、发掘,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使之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不仅创造出精神财富,还能创造出物质财富。这既需要文物保护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不同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

  地处皖豫交界的安徽亳州市建成世界药都、中国酒城,离不开出生于亳州的两位历史名人华佗与曹操。亳州人做活做实做好了华佗、曹操的文章,他们视华佗和曹操为药都与酒城的保护神。尊华佗为神医药仙、曹操为酒神。发端于华佗的亳州中医中药材在明清达到鼎盛,如今当地中药材市场更是号称世界第一,市场内有固定摊位3500个,每天客流量3万至5万人,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吨,上市品种2600多种,年成交额100多亿元。曹操因有向汉献帝进献《九酝酒法》保留传承传统酿酒方法的功绩,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作,有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当地酒神广场竖有其高达10多米的塑像。亳州人的创意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