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主打探店、探厂、培训的义乌游学团近来大有井喷之势,有的机构每个月能安排2场到4场,并细分出一日团、三日团等。比较热门的产品,是999元的一日品质团或两日深度团。2024年,各机构累计参团人数超过3000人。由于供不应求,部分游学团已经预约到了2025年2月(1月1日潮新闻)。
参与游学团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职业也是五花八门。一类是公司在职员工,由于对前景感到担忧,来义乌考察副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另一类是已离职的年轻人,想要尝试自主创业,慕名前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带货品类;还有一类是考察商机的生意人。游学团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能迅速构建起资源共享的人脉圈。总之,游学团主打一个创收创业,而这也是当下不少人的急难愁盼。
有需求就有供给,如何有效逛市场,如何与商家沟通,如何把电商做起来?游学团链接了创业者、市场、工厂三方资源,一定程度上填平了创业的信息差。而义乌自带流量的属性,和年轻人热衷“搞钱”的网络流量,共同汇聚成了这一新的商业模式。
这一商业模式,和业界所说的文商旅融合略有不同。文商旅融合过程中,多是以旅兴商,即通过旅游项目带来更多的消费客群,从而促进商业的繁荣。多是以商成文,即通过商业涵养文化要素,借特色消费凝聚新的消费力,持续在文化挖掘和主题概念上推陈出新,形成文化品牌资产。而上述游学团现象,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外,更多是以旅兴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前,融合发展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演变,旅游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传统的增长见识和自我提升范畴,更多地拓展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包括工作状态和居家休息,围绕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做好供给侧的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会更好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引领更宽泛的文旅新消费。
这就需要打破文商旅融合的思维定式,让文商旅融合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生价值的共生。比如,进一步拓展文商旅融合,像上海的社区治理、浙江的共富工坊等,同样可以成为游学团的目的地。这样的游学团,成员将包括全国各地的社区工作者、村干部以及其他相关基层干部,这个群体数量不小,而且很多人也愿意自费参加。
把文旅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各种思维定式,让文商旅立体化融合,让旅游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