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近日,又一起商家直播导致用户“非自愿入镜”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网友发帖称,沈阳市一家温泉酒店直播时镜头对准室内泳池,担心可能会侵犯顾客隐私。1月2日,涉事酒店工作人员回复记者表示,已收到消费者意见,将整改。不过,即便这家酒店在回应后立刻整改,也无法改变此前已有多名顾客在游泳时“被直播”的事实。(1月8日《中国青年报》)
公共区域虽属自由开放区域,但也并非无个人隐私。公民在此进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仍属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范畴。现实中,机场、医院、地铁站、火车站乃至博物馆、图书馆等,是一些主播经常直播和拍短视频的公共场所。此次酒店将直播镜头对准室内泳池,就涉及侵犯公民隐私。面对公众质疑,酒店虽表示整改,但强调“是在公共区域进行直播”,这既反映出认知误区,也是希冀以此遮丑。据此看来,公共场所的直播边界亟待依法厘清。
当下,直播和短视频已成为人们分享生活、获取信息以及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式,公共场所也成为众多主播和短视频创作者青睐的场景。但即便是在这种人人均可随意出入的公共区域,仍然需要厘清隐私边界,对“无意间入镜”或未经本人同意的“非自愿入镜”,理当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酒店的直播行为,显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例外事项,因此涉嫌侵犯顾客肖像权。此外,在特殊场合如泳池进行直播拍摄,还可能侵犯顾客的隐私权,毕竟在这些场合活动属于自然人的私密活动。从事任何商业性质的直播,都必须尊重入镜者的个人权利,所谓“在公共场合直播”的说法,不能成为商家肆意侵权的借口。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政策。《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定,网络主播不得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侵犯他人隐私等场所和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场所拍摄或播出。在公共场所的直播行为,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首要条件。中央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加强对互联网直播服务的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人人拥有手机,让直播变得既容易且更具隐蔽性,许多被侵权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被入镜”,导致直播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效治理公共场合直播、拍短视频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为此就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根据公共场所的敏感度划定出直播区域。比如将医院、机场等特定场所划分为禁止直播区域;为直播区域设置出必备条件和流程,乃至对直播时间、模式、内容等作出进一步规范,为平台监管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法律依据。
互联网当以信任为要,切勿以流量为抓手。要强化依法治网的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乱象的认知与辨别能力,理性参与直播,切忌盲目跟风,强化公民监督,积极举报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