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面对虚假信息,“辟谣”变“回应”不可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1-10 12:20:16  稿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朱建华

  面对虚假信息,辟谣是为了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但有些平台、账号发布辟谣信息时,标题变得模棱两可、故弄玄虚,看标题让人无法分辨内容到底是真还是假。1月8日,一些平台、账号发布的《大同发生9.6级地震?官方回应》就是一例。

  9.6级地震,想想就不可能是真的。创“20世纪人类自然灾害史之最”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震级为8.0级;有仪器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0年智利发生的大地震,震级为9.5级。

  “官方回应”在互联网传播中使用非常普遍,这背后通常包含三种情况:一是子虚乌有,是谣言;二是确有其事,是真的;三是具体情况不明,有待核实。“大同发生9.6级地震”明显是假的,是不可能的事,使用“官方回应”进行辟谣,这让一件事实清楚的事,如果只看标题变得含糊不清,让人不明就里。

  相反,有些平台和账号在发布这条辟谣信息时,使用的标题就明了得多,比如《山西发生9.6级地震?谣言!》《大同发生9.6级地震?官方回应:纯属谣言》等。“谣言!”“纯属谣言”这是旗帜鲜明地在辟谣,没有弯弯绕绕,也没有遮遮掩掩,辟谣理应如此。

  类似把“辟谣”笼统地化为“官方回应”的情况,并非罕见。比如,《第六套人民币来了?明年上市,还有1000元面额?假的!》的内容,一些平台、账号转发时标题就变成了《第六套人民币明年上市?还有1000元面额?官方回应》,不直接说“假的”,而是变成“官方回应”。

  把“辟谣”变成“官方回应”,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片面地追求网络传播的流量。流量关乎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互联网传播追求流量本身并没有错,但模棱两可的辟谣不见得就可取。这种做法虽能收获一定的流量,但无形中会有损自身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标题既是文风的体现,也是作风的体现。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无论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还是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都应正视把“辟谣”变成“官方回应”的不良影响。这既要靠行业自律,也有赖于评价榜的“倒逼”推动。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