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近年来,北京市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目前,1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可线上调阅和互认。患者可通过北京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便捷应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功能,支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医院均被加注“认”字标识(1月14日《人民日报》)。
这次升级结果互认功能的主要改进是,用一个“认”字将互认项目公之于众。患者若想在多家医院看病,在做检查检验时可以按图索骥,尽量选择带有“认”字标识的项目。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不仅有利于控制检查检验成本,而且对医院也有倒逼作用,医院为了避免因互认项目比外院少导致患者流失,就会尽量扩大互认项目。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认”字,有扩大互认覆盖面和提升互认效率等作用。
把话说明白、让互认过程更加清晰透明,是推进结果互认秉持的一种思路。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其中明确,结果互认标志统一为HR。医疗机构应当标注其相应的互认范围和互认标识,如“全国HR”“京津冀HR”“北京市西城区HR”等。对互认范围和项目加以明示,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做到心中有底,可提升互认的积极性。此次加注“认”字标识沿袭了这一思路,将来势必有更多地方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换取医患对于结果互认的理解与配合。
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一直无保留地公开,对推广结果互认也并非完全有利。比如医疗机构有大小,民众对于不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认可度有很大差别,一家小型医院所做的一项检查即使质量再高,在大医院的结果面前也会显得权威性不足。大医院的医生不太愿意认可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患者想当然地认为医院越大结果越可靠。这类心理可能成为影响结果互认的“路障”。
让信息公开透明和恰当地隐去部分信息,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还能形成互补。假如一项检查的技术标准在大小医疗机构之间已得到统一,并且基层医疗机构也具有可靠的质控标准,那么,在互认平台公开提供结果的基层医疗机构,反而可能影响互认的积极性。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隐去机构名称,保留但不公开通过后台查阅出具结果机构的路径,才能既确保结果的质量,又避免同等质量被差别对待。
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理性选择;隐去部分信息,则可以避免对大小医疗机构提供的结果差别对待。当前,推进结果互认所处的阶段需要信息尽量公开透明,等到互认进入标准高度统一和部分项目技术完全成熟的阶段,则可考虑隐去部分信息。只有把握好信息公开的“明暗节奏”,才能避免偏见等心理因素阻碍结果互认,让结果互认更加无障碍地得到推广与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