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人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民俗的同时,创造出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过年新方式。从“AI拜年”到“分段式过年”,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有了更新的玩法。(1月31日中国新闻网)
今年的春节是第一个“非遗春节”,人们在贴春联、耍社火、打铁花、舞龙舞狮等实践活动中守护、传承着千百年来传统的年俗年味。同时,在新的时代,在新的环境中,顺应人们的新需求,年俗年味也在不断“进化”,不断成长。显然,“AI拜年”“分段式过年”等春节新玩法就是年俗年味“进化”的新形式。
AI是智能时代的“大脑”,是影响日益广泛的潮流性力量。AI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大放“算”彩,也进入了人们的寻常生活中。在春节的玩法中出现AI的身影,是必然的,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前,人们手写拜年祝福语,后来改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邮件拜年,又改为微信拜年。现在,有了AI的助力,人们可以在瞬间生成一段“比自己想的更有韵味”的拜年祝福,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文学性,内容新颖,不落俗套,人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再也不用担心拜年祝福陷入重复、单调、枯燥的流俗中。如果再配上个性化的电子红包封面和动态贺卡,AI拜年就更时髦,更有意趣了。
把过年分为两段,先和家人团聚,再外出旅游,既能烧旺亲情的炉火,满足亲友的情感奔赴需求,守护过年的“根”,又能让年过得更潇洒,更轻松,更快乐。“分段式过年”是一种创新玩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春节度假规划,兼顾了传统与时尚,兼顾了情感与理性,照拂了多方的过年感受、体验与需求,也找到了春节“归”与“游”的公约数。
春节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传播到不少国家和地区,吸引、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让春节的玩法具有了世界性,彰显了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也充分证明了春节文化的内核语言是相通的。
春节文化的内核是辞旧迎新,是团圆,是祈福,是快乐,是和谐。我们一边传承守护春节的“非遗味”,一边又创新发展春节的新玩法,实践的正是“守正创新”。不管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还是新的春节玩法,所围绕的都是春节文化的内核。这两种过年的方式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春节文化不断沉淀,不断巩固,又不断吸收,不断“进化”,才能更有底蕴,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春节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在于她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乐见春节的新玩法,也应该期待更多的春节新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