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向“新”而进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2-04 00:55:58  稿源: 宁波日报

  楼滨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蛇年春节,辞旧迎新,总能让人生发无限感慨。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崭新的征程,催人奋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创新引领、加速变革的时代,是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积极应对的时代。我们当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迈开脚步,向“新”而进,应是主旋律、主基调。

  革故鼎新,乃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断地探寻真理,追求变革,脚步从未停歇。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为我们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注入更多可能。

  时者,势也。尽管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技术的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从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人类已先后经历四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频率越来越快,势头也越来越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向“新”而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不管你有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未来已来。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那些貌似高不可及的理论,很多已转化成我们身边的应用场景。无人驾驶、低空经济、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AI工具……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加速嵌入我们的生活。

  《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转型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转型本身,而是仍然沿用过去的思维逻辑做事。面对扑面而来的新变化,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着老皇历不放,“身子已进入新时代,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只有打破信息茧房,走出认知误区,告别路径依赖,主动关注新趋势,积极拥抱新技术,敢于接受新事物,不断驾驭新规律,我们才能与时代更好地相处。

  向“新”而进,是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更是一种实践论。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家企业,抑或一个城市,都应参与这种实践,融入这种变革。胆子,不妨再大一点;步子,不妨再快一点;思想,不妨再解放一点。

  比如,企业生产向“新”而进,就应更加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更加注重新市场的拓展和新用户群体的培育。

  比如,地方发展向“新”而进,就应善于抢抓新机遇。认准了的事情,就抓紧干;谋准了的项目,就抓紧推;瞄准了的赛道,就抓紧上;看准了的产业,就抓紧培育。发力要准,出手要快,防止在犹豫、等待、观望中错失机遇。

  比如,人才培养使用向“新”而进,就应敢于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以更宽的视野,选才、育才,引才、用才。坚持以德为先、唯才是举,真正做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出身”,如此等等。

  向“新”而进,当然也会有风险和挑战。有的时候,可能会遭遇想象不到的困难;有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利益格局的变革重塑;有的时候,可能还要付出“试错”成本。但这不应成为望“新”兴叹的理由,成为裹足不前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穿新鞋走老路”的托词。

  向“新”而进,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创新,需要包容失败。包容失败,某种意义上,就是鼓励创新。应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为那些敢闯敢拼的探路者,提供更为宽松的创新土壤。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新的一年,向“新”而进,路就在我们脚下,行而不辍,就会汇聚起属于这个时代的万千新气象。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